关键词:习近平法治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法治
党的十九大报告就“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重要命题的丰富内涵进行深入论述:“人民是 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突 出强调:“全党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书记提出 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其中第三条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质就是坚守人民在法治建设中的主体价值与中心地位。进入新时 代,面对新的形势与挑战,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思想也需要不断完善 和发展,不断朝着更加契合人民需求、维护人民利益的方向前进。
一、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演进历程
社会主义法治天然地承载着保障人民权益、体现人民意志的使命。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 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思想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全过程, 成为推动法治进步的核心动力。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践 行与深化,更是不断推动着社会主义法治朝着更加契合人民需求、维护人民利益的方向前进。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人民谋解放,带领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阶段,即从 1921 年党的成立至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在这一时 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 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4]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5] ,“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 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6] 。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解放,中国 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了不懈的奋斗。
从工人运动的兴起,到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党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倾听他们的呼 声,回应他们的诉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通过打土豪、分田地等政策,让农民真正成为 土地的主人,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他们纷纷投身到革命队伍中,成为革命的坚 实力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更是以民族大义为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 日。无论是在敌后根据地与人民一起浴血奋战,还是积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巩 固,都是为了实现民族的独立,让人民不再受侵略者的蹂躏。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在 广大人民的支持下,势如破竹,最终夺取了全国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奠定社会主义建设基础 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宏伟征程中,即从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 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
这一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 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7]毛泽 东在八大会议上满怀信心地说:“已经得到解放的中国人民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一定 能够一步一步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8]
新中国的成立让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一系列政策举措相 继实施。农业上,大力推进土地改革,使农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 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逐步提高。同时,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建设,为农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 础。工业上,通过建立国有工业体系,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工人的地位得到显著提升,工 资待遇逐步改善。教育上,国家大力普及基础教育,开办各类学校,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 受教育,提升了国民的整体素质。医疗卫生上,逐步建立起基层医疗体系,改善医疗条件, 努力保障人民的健康。为了奠定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国家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 建设。修建铁路、公路、桥梁等,加强了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经济的流通和发展。
1956 年 4 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题为《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 “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 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9]同年 9 月,党的八大召开,会议深 刻剖析并明确指出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 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 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0],全党被赋予了新的使命: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这一 阶段的辛勤耕耘为随后开启的新时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构建了坚 实的理论框架,积累了扎实的物质基础。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让人民共享发展成 果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即从 1978 年 12 月至 2012 年 11 月党的十八大召开,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 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 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11]在 1981 年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建 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该决议对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了更为科学的界定:“社 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2]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政策始终围绕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 创造性被充分激发,他们积极投身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成为推动发展的主力军。
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领域的投入。教育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使更 多的人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为个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基础。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让人民能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就业机会增多,人们通过自身努力改善生活状况。同时, 国家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交通更加便捷,通信更加发达,人民的 生活更加便利。农村的发展也备受关注,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 收入的增加。在社会建设方面,民主法治不断推进,人民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文化事业 繁荣发展,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奋斗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步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九大报 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 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3]这一时期,我们党面临的主要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 [14]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我们始终坚守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要不断促 进、保障和增进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将其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核心驱动力和最终归宿。以 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方位、深层次地融入到国家发展的各个领域和环节。
国家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追求数字上的增长,更是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 益,以确保人民能够享受到更加殷实、可持续的发展成果。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创造了人类 减贫史上的奇迹,让无数贫困群众摆脱贫困,迈向崭新的生活。教育公平进一步推进,努力 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医疗改革持续深化,致力于构建更加公平可及、 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生态环境方面,坚 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让人民生活在更加优美、宜居的 环境中。同时,不断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让人民安居乐业。科技创新成果也更多地惠及人民生活,从便捷的移动支付到高效的交通出 行,从智能的家居生活到先进的医疗技术应用,人民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在政治建设上, 不断扩大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无论是重大政策的制定还是基层事务的决策, 都充分倾听人民的声音,尊重人民的意愿。人民成为国家真正的主人,积极参与到国家发展的进程中来。
略.............
“只有内心尊崇法治,才能行为遵守法律。”[22]通过广泛宣传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 营造尊法崇法的社会氛围。让全体公民认识到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工 具,从而自觉尊重法律权威。全民学法则是不断提升法治素养的途径。鼓励和支持公民积极 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内容、原则和精神。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法治教育活动,提 高公民的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全民守法是构建法治社会的核心基础。每个人都严格遵守法 律,社会才能有序运转。企业依法经营,个人依法纳税等,都是守法的具体表现。全民用法 是保障自身权益的有力手段。当人们遇到问题时,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而不是采取非法或不合理的方式。
参考文献
一、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演进历程
社会主义法治天然地承载着保障人民权益、体现人民意志的使命。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 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思想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全过程, 成为推动法治进步的核心动力。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践 行与深化,更是不断推动着社会主义法治朝着更加契合人民需求、维护人民利益的方向前进。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人民谋解放,带领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阶段,即从 1921 年党的成立至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在这一时 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 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4]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5] ,“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 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6] 。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解放,中国 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了不懈的奋斗。
从工人运动的兴起,到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党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倾听他们的呼 声,回应他们的诉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通过打土豪、分田地等政策,让农民真正成为 土地的主人,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他们纷纷投身到革命队伍中,成为革命的坚 实力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更是以民族大义为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 日。无论是在敌后根据地与人民一起浴血奋战,还是积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巩 固,都是为了实现民族的独立,让人民不再受侵略者的蹂躏。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在 广大人民的支持下,势如破竹,最终夺取了全国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奠定社会主义建设基础 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宏伟征程中,即从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 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
这一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 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7]毛泽 东在八大会议上满怀信心地说:“已经得到解放的中国人民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一定 能够一步一步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8]
新中国的成立让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一系列政策举措相 继实施。农业上,大力推进土地改革,使农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 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逐步提高。同时,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建设,为农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 础。工业上,通过建立国有工业体系,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工人的地位得到显著提升,工 资待遇逐步改善。教育上,国家大力普及基础教育,开办各类学校,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 受教育,提升了国民的整体素质。医疗卫生上,逐步建立起基层医疗体系,改善医疗条件, 努力保障人民的健康。为了奠定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国家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 建设。修建铁路、公路、桥梁等,加强了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经济的流通和发展。
1956 年 4 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题为《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 “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 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9]同年 9 月,党的八大召开,会议深 刻剖析并明确指出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 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 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0],全党被赋予了新的使命: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这一 阶段的辛勤耕耘为随后开启的新时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构建了坚 实的理论框架,积累了扎实的物质基础。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让人民共享发展成 果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即从 1978 年 12 月至 2012 年 11 月党的十八大召开,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 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 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11]在 1981 年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建 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该决议对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了更为科学的界定:“社 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2]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政策始终围绕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 创造性被充分激发,他们积极投身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成为推动发展的主力军。
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领域的投入。教育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使更 多的人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为个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基础。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让人民能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就业机会增多,人们通过自身努力改善生活状况。同时, 国家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交通更加便捷,通信更加发达,人民的 生活更加便利。农村的发展也备受关注,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 收入的增加。在社会建设方面,民主法治不断推进,人民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文化事业 繁荣发展,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奋斗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步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九大报 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 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3]这一时期,我们党面临的主要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 [14]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我们始终坚守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要不断促 进、保障和增进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将其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核心驱动力和最终归宿。以 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方位、深层次地融入到国家发展的各个领域和环节。
国家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追求数字上的增长,更是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 益,以确保人民能够享受到更加殷实、可持续的发展成果。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创造了人类 减贫史上的奇迹,让无数贫困群众摆脱贫困,迈向崭新的生活。教育公平进一步推进,努力 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医疗改革持续深化,致力于构建更加公平可及、 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生态环境方面,坚 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让人民生活在更加优美、宜居的 环境中。同时,不断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让人民安居乐业。科技创新成果也更多地惠及人民生活,从便捷的移动支付到高效的交通出 行,从智能的家居生活到先进的医疗技术应用,人民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在政治建设上, 不断扩大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无论是重大政策的制定还是基层事务的决策, 都充分倾听人民的声音,尊重人民的意愿。人民成为国家真正的主人,积极参与到国家发展的进程中来。
略.............
“只有内心尊崇法治,才能行为遵守法律。”[22]通过广泛宣传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 营造尊法崇法的社会氛围。让全体公民认识到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工 具,从而自觉尊重法律权威。全民学法则是不断提升法治素养的途径。鼓励和支持公民积极 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内容、原则和精神。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法治教育活动,提 高公民的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全民守法是构建法治社会的核心基础。每个人都严格遵守法 律,社会才能有序运转。企业依法经营,个人依法纳税等,都是守法的具体表现。全民用法 是保障自身权益的有力手段。当人们遇到问题时,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而不是采取非法或不合理的方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