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安徽省博物院服务于徽韵文化的海内外传播,馆内各种展品的翻译承担着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本文分析了该博物院英文网站上文物名称的翻译,发现存在翻译率不高、过度省译、简单音译、过度音译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根据“公式化”翻译法优化译文,并提出文物名称翻译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 安徽省博物院;文物名称翻译;“公式化”翻译法
关键词 安徽省博物院;文物名称翻译;“公式化”翻译法
安徽省博物院(简称“省博”)是安徽省唯一一家集自然、历史、社教为一体的省级综合类博物馆,馆藏文物多达31万余件。名称是展品的重要标识,文物名称翻译必须规范、科学。本文通过实例,对省博英文网站的部分文物名称翻译进行研究,结合“公式化”翻译法,提出文物名称翻译的改进策略,以期为中国文物名称翻译提供参考。
1 文物翻译研究现状
文物翻译在文化传播和对外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在推广中国文化和历史方面。相较于国外,国内对于文物翻译的研究起步较晚,中国文物翻译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但自21世纪以来,国内文物翻译研究热度与日俱增。截至2024年6月,笔者在CNKI上以“文物翻译”为关键词搜索,发现期刊文献100余篇,且发表时间均为2000年以后。
根据文献信息,国内学者对文物翻译的见解层出不穷。刘庆元(2005:4)认为,“文物翻译须遵守‘信’和‘达’原则,若二者不可兼得,则取后者。”师新民(2007)结合文物翻译特点,根据“信、达、雅”翻译标准,提出文物名词翻译四原则:民族性、简洁性、信息性和回译性。戈思齐(2010)提出翻译补偿策略,即在因文化差异导致语义内涵缺失时,译者需要通过翻译补偿来保持译文完整。文物是历史的实物见证,蕴含着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信息。文物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媒介,文物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目前国内的文物翻译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依然存在部分问题。科学性、准确性与规范性是文物翻译的三个重要标准,国内多数文物翻译却未能实现,更高层次的要求如‘观名知’更是无法达到。此外,国内文物翻译研究的文献不多,翻译标准不完善且翻译原则和技巧还未成熟。”(陈朋 等,2022:85)本文以安徽省博物院英文网站部分文物名称为研究对象,结合“公式化”翻译法,提出文物名称翻译的改进策略。
2 文物名称翻译存在的问题
2 文物名称翻译存在的问题
2.1 翻译率低
安徽是不折不扣的文化资源大省,为了做好 “皖风徽韵”文化传播工作,省博于2011年建成新馆,并建设英文网站。截至202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