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服务

体认翻译学视域下《德伯家的苔丝》中译本对比研究

  • 论文价格:******
  • 用途: 毕业论文
  • 作者:admin
  • 点击次数:
  • 论文字数:13212
  • 论文编号:******
  • 日期:2025-03-08
  • 来源:学术论文网
TAGS:
摘 要《德伯家的苔丝》中主人公苔丝,以其坚韧的农村少女形象和强烈的反抗精神,成为文学史上一个独特标识。本文以王寅教授体认翻译学中的“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为切入点,从文化语言、人物形象、自然环境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的“体认”分析,旨在揭示不同译本中蕴含的独特译者风格以及所塑造的译本风格,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原著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

关键词:体认翻译学;《德伯家的苔丝》;中译对比研究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哈代(Thomas Hardy)的长篇小说,描绘了一个纯真善良的少女苔丝,被残酷无情的社会环境所摧残最终沦为牺牲品的故事。这部作品受到了广大中国读者的热烈追捧,至今已涌现出三十多个精彩的中译本。在众多的译本中,本文特别选取张谷若(以下简称张译)和孙致礼(以下简称孙译)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这两位译者都以精湛的翻译技巧和深厚的文学造诣,成功地将哈代的原著呈现给了中国读者。然而,尽管是对同一部作品的翻译,但由于译者自身对于源文本的认知差异和翻译风格的迥异,两个译本在表达上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和韵味。
 
国内学者就《德伯家的苔丝》译本的研究作了大量的讨论。例如,尚杰(2021)基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对译本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解读;姜静(2017)则对文本中用山东方言译威塞克斯方言作了大量分析。这些研究大多侧重于语言层面,而较少关注译者自身的认知差异对译文的影响。
 
近年来,体认翻译学在国内日益受到重视,为翻译研究引入了新的理论支撑和独特视角。这种新兴的理论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和认知性,认为译者的认知差异会对译文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本文从体认翻译学的角度出发,对《德伯家的苔丝》的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以更深入地理解原著的内涵和精髓,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1 理论基础
 
王寅(2021)尝试将国外的“认知语言学(CL)”本土化为“体认语言学(ECL)”,目的在于用“体”突显唯物论,坚持语言的互动体验观,用“认”解释人的认知加工和主观能动性,据此“认知翻译学”就可顺理成章地修补为“体认翻译学”。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基于多重互动的体认活动,译者对原文语篇所传递的现实世界与认识世界进行深入的理解,将其意义映射入译入语,并基于创造性模仿机制将这些意义构建和转述出来(王寅,2021)。体认翻译学进一步指出,译文与原文在内容上存在对应是因为人类共享相同的现实世界,拥有相似的身体结构和器官功能,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论,语言的............

.............略
 
4 结语
 
体认翻译学为人们理解文学翻译提供了全新维度,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需要深入挖掘原文作品的意象创造、人物塑造、情感表达和文化传递。因此,本文从文化语言、人物形象、自然环境三个方面对《德伯家的苔丝》的张谷若和孙致礼译本进行了深入的“体认”分析。由上述分析可见,张译本多采用归化翻译策略,倾向于用地道的语言去翻译原文,从而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亲近感;而孙译本则选择异化翻译策略,更加注重保留原文的异域文化魅力,为中国读者提供了解外国文化的新窗口。然而,无论是哪种译本,它们都体现了译者与原文本之间的“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并且以不同的译者风格塑造出了不同的译本风格,为跨文化与跨语言传播提供了多方面与多元化的渠道。


参考文献 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