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服务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以《红楼梦》英译本为例

  • 论文价格:******
  • 用途: 毕业论文
  • 作者:admin
  • 点击次数:
  • 论文字数:10189
  • 论文编号:******
  • 日期:2025-03-08
  • 来源:学术论文网
TAGS:
摘 要 《红楼梦》是一部极具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的艺术巨著,其塑造的艺术形象、富含的文化浓度以及意蕴层次在古代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红楼梦》的外译毋庸置疑为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基于胡庚申教授的生态翻译学理论,对《红楼梦》杨宪益、戴乃迭的合译本和霍克斯的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维转换中的适应性选择,探究译文的语言特征和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适应与选择;《红楼梦》英译;对比研究


 
1 作品简介
 
《红楼梦》成书于1784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鸿篇巨制,就其语言与文化内涵而言,可以称得上是中华民族古代精神文明的代表。这部著作以康熙、雍正政权更迭时期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全方位展现了封建社会末期的人之本性与世间百态,以及诸多政治斗争情形。整部小说以宏大的结构和丰富的人物描绘著称,角色立体丰满,叙事波澜壮阔,语言运用精妙绝伦,深刻展现了民族与地域文化的独特韵味。此外,文本中运用了大量成语、典故、古典诗词及民间俚语,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文学色彩,也拓宽了知识范畴,触及戏剧、民间习俗、建筑艺术等多个领域,是映射中国传统文化的无上瑰宝。
 
自1830年起,《红楼梦》的英译历程已逾百年,绵延至今已历190余载。1973年,英国汉学界及红学研究的杰出代表霍克斯(David Hawkes)完成了首个《红楼梦》全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该译本文学性强,语言生动,达到了英文母语小说的境界。
 
紧随其后,1978年,中国翻译界泰斗杨宪益与其配偶戴乃迭合作,亦推出了《红楼梦》的全译英文版。这一版本以翻译的精确性和对原著的高度忠实著称(任生名,1993)。这两部里程碑式的全译本各有千秋,不仅加深了国际读者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与欣赏,也为促进文化交流传播奠定了良好开端。
 
2 生态翻译学概述
 
2008年,基于达尔文的适应与选择学说,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创新性地引入了一项翻译理论新构想——生态翻译学。这一理论体系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翻译研究领域,是一种综合性审视与分析翻译活动的崭新理论框架或研究路径(胡庚申,2008a)。在此理论框架内,翻译被视为一种“适应性选择活动”,其中译者需要适应由原文、源语言及目标语言共同构成的“翻译生态环境”,并在这一过程中做出选择,这既包括对生态环境的适应程度,也涵盖了对译文最终形态的决策(胡庚申,2008b)。生态翻译学的核心在于强调翻译过程中“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的方法论,即译者需在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进行灵活且针对性的选择性转换,旨在达成对翻译生态环境及文本本身的最优化适应与调整。方梦之(2020)认为“翻译生态环境”是生态翻译学的核心概念,是生态翻译学对当代生态翻译的.............

............略
 
4 结语
 
本文基于胡庚申教授的生态翻译学理论,对《红楼梦》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译者因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不同,在三个维度的适应性选择上便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地对其译文的质量进行评价,而应将其翻译行为置于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中。
 
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在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尽可能再现了原文的语言、文化和作者的真实意图,其译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同时,生态翻译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也为我们日后的翻译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