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党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决策部署以来,农村在经济建设、生态保护、文化发展等方面都取 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目前农村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本文以河北省上寨乡为例,对其目前发展现 状进行了分析,发现其目前还存在乡村文化振兴主体的流失、乡村文化认同感的缺失、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管理与使用的失衡、乡村文化传播受阻等问题,并进一步从提高乡村文化的观念认同、增强主体性两个角 度提出农村发展主动性引导策略。
关键词: 乡村振兴;主动性引导;河北省;上寨乡;实证研究
1 问题的提出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一直以来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给予高度关注,陆续出台了各 项政策,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坚实保障,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乡村振兴是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的全面振兴,是让人民既能安居又能乐业,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共享社会主义的 胜利果实的重要举措。农村居民是乡村振兴的劳动主体、受益主体和评价主体,在乡村振兴 战略中,农村居民发挥其主体作用,对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下,乡村经济、教育、民生等各方面得到提升,为乡村文化发展提供 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然而经济基础的变革往往会带动上层建筑的波动,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冲突中,乡 村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例如农村基础公共文化设施不完善、农村主体参与农 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等等。
基于此,本文以实地调研河北省上寨乡为例,分析乡村振兴中农村文化发展的现实状况 与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究了农村发展主动性引导的可行性策略,以实现乡村文化的创新 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高效推进。
2 研究设计
2.1 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内涵的研究。谭建跃(2009)认为乡村文化是乡村居民在乡村形成、发展和传 播的,有别于其他文化的特定文化。并将乡村文化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的乡村文化是 与乡村生产和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统称,狭义的乡村文化特指适应乡村 精神财富的制度、观念、文化资源等。艾莲(2010)从物质、行为、制度和精神四个层面对乡村文化进行全面分析,其主要包括乡村建筑、传统文艺表演、乡约村规和宗族家族文化等。 向天成和赵微(2020)将乡村文化进行细分并逐一进行解释,认为乡村文化是乡村独特民俗 的直接反映,是乡村民众生活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动力。
当前学者们对乡村文化的定义和内涵的研究各抒己见,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为进一步对 乡村文化进行理论性研究奠定了基础,但在现实问题以及乡村文化更深层次的内涵缺少进一 步的研究思考与突破。
2.2 农民主体性
关于农民主体性内涵研究,学界目前没有形成一致和明确的定义,学者们从文化、生态、 政治等进行了多方面的解读。李明宇和张真真(2015)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将农民主体性界定为农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表现出的能动性、自主性。陈俊峰(2015)认 为农民主体性内涵表现为农民是利益主体、决策主体和建设主体。钟光荣(2019)认为农民 主体意识是指农民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价值的主动认知,在此基础上转化为积极参与农村各 方面活动的行为自觉。许伟(2019)从乡村振兴的角度界定农民主体性,认为农民主体性的 内涵是指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实践参与主体、成果享受主体和效果评价主体。李卫朝和王维认 为,农民主体性是农民在生产和生活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以及受动性。从学者们的表 述中,我们可以大致概括出农民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主体以及价值主体。
2.3 农民主体性价值
关于农民主体性价值的研究。李小莉(2010)认为,增强农民主体意识能够调动农民群 众参与政治生活和经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农民主体性缺失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李兴平(2015)认为农民主体 性影响农村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潘坤和黄杰(2018)从农村污染治理的角度出发, 认为农村污染治理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必须要坚持农民主体性,只有坚持农民主体性,才 能从根本上扭转农村污染治理长期滞后低效的局面,才能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
学界对于农民在农村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普遍采取认同的态度,因此,提高农民主 体作用并采取相关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3 研究方法
3.2 研究对象
本文以河北省上寨乡村民为实证研究对象,以河北省上寨乡为实践地,共收集有效问卷 343 份。以河北省上寨乡为实践地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上寨乡地处河北省石家庄西南部 15 公里处,全乡辖 5 个行政村。在过去的四年 里,上寨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在建设“生态之乡”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上寨乡旅游资源丰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服务体系。上寨乡山场面积达到5.2 万亩。地貌总 体成一马蹄型盆地,由于其特殊的地貌和气候,形成了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利于开发旅游 生态村。
其次,上寨乡人文旅游资源同样丰富。上寨乡的上寨村拥有具有河北特色的红色戏曲文 化——河北梆子,对满足村中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村中 每年举办庙会演出戏剧,文娱活动丰富,乡土气息浓厚。上寨乡的北寨村具有深厚的红色文 化底蕴,拥有老资历党员共 12 名,并且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北寨村都会举办极具当地特色 的庙会。上寨乡的梁庄村不仅有深厚的佛教历史,而且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积淀。梁庄村一 半以上的党员都是老党员,他们的回忆记述构成了独有千秋的红色记忆。通过村民间的口耳 相传,梁庄村也形成了特有的红色文化氛围。上寨乡的南寨村内有多处太平天国遗址,如好 汉寨等。上寨乡的常河村也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其所保留的人民公社时期的水井和抗 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三光”政策下仅存的三栋老房,汇聚成常河村特有的红色记忆。
综上所述,上寨乡内五个辖区基本建立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生态,囊括各类中国典型 乡村文化。故本文选取其为研究地,并以上寨乡村民为研究对象,展开实证研究。
3.2 研究工具
3.2.1 文献调查法
文献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分析成本低、工作效率高,能够为接下来研究的开展提供 基础资料及信息。为使本次研究具备现实意义,在选定主题后,通过知网等平台进行文献资 料的搜集与整理,并对文献进行研究,明确理论基础,初步了解上寨乡当地乡村振兴的发展 现状及农村主体参与积极性概况,为下一步研究做好准备。
3.2.2 问卷调查法
问卷分析法是我们了解进行研究的途径之一,设计针对性调查问卷,面向常住村民和流 动学子发放近 343 份问卷,调查他们对乡村振兴的看法和关注程度。从文化发展、乡村自治、 主体认知等方面制作问卷,对得到的问卷结果进行量化分析,探究上寨乡乡村文化振兴现状, 由此进一步研究如何利用主动性引导机制带动乡村振兴,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
3.2.3 结构式访谈法
访谈,就是研究性交谈,是以口头形式,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搜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 事实材料,以准确地说明样本所要代表的总体的一种方式。研究过程中共进行 3 次访谈。于 常河村纪念馆、北寨村开展实地考察,通过一对一访问当地村民、散客的方式搜集整理特色 民俗、特产、村规村约,从中了解乡村文化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和思政文化在治理过程中的优 良效应,为文化挖掘和精神引领奠定基础。
关键词: 乡村振兴;主动性引导;河北省;上寨乡;实证研究
1 问题的提出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一直以来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给予高度关注,陆续出台了各 项政策,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坚实保障,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乡村振兴是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的全面振兴,是让人民既能安居又能乐业,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共享社会主义的 胜利果实的重要举措。农村居民是乡村振兴的劳动主体、受益主体和评价主体,在乡村振兴 战略中,农村居民发挥其主体作用,对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下,乡村经济、教育、民生等各方面得到提升,为乡村文化发展提供 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然而经济基础的变革往往会带动上层建筑的波动,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冲突中,乡 村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例如农村基础公共文化设施不完善、农村主体参与农 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等等。
基于此,本文以实地调研河北省上寨乡为例,分析乡村振兴中农村文化发展的现实状况 与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究了农村发展主动性引导的可行性策略,以实现乡村文化的创新 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高效推进。
2 研究设计
2.1 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内涵的研究。谭建跃(2009)认为乡村文化是乡村居民在乡村形成、发展和传 播的,有别于其他文化的特定文化。并将乡村文化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的乡村文化是 与乡村生产和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统称,狭义的乡村文化特指适应乡村 精神财富的制度、观念、文化资源等。艾莲(2010)从物质、行为、制度和精神四个层面对乡村文化进行全面分析,其主要包括乡村建筑、传统文艺表演、乡约村规和宗族家族文化等。 向天成和赵微(2020)将乡村文化进行细分并逐一进行解释,认为乡村文化是乡村独特民俗 的直接反映,是乡村民众生活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动力。
当前学者们对乡村文化的定义和内涵的研究各抒己见,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为进一步对 乡村文化进行理论性研究奠定了基础,但在现实问题以及乡村文化更深层次的内涵缺少进一 步的研究思考与突破。
2.2 农民主体性
关于农民主体性内涵研究,学界目前没有形成一致和明确的定义,学者们从文化、生态、 政治等进行了多方面的解读。李明宇和张真真(2015)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将农民主体性界定为农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表现出的能动性、自主性。陈俊峰(2015)认 为农民主体性内涵表现为农民是利益主体、决策主体和建设主体。钟光荣(2019)认为农民 主体意识是指农民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价值的主动认知,在此基础上转化为积极参与农村各 方面活动的行为自觉。许伟(2019)从乡村振兴的角度界定农民主体性,认为农民主体性的 内涵是指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实践参与主体、成果享受主体和效果评价主体。李卫朝和王维认 为,农民主体性是农民在生产和生活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以及受动性。从学者们的表 述中,我们可以大致概括出农民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主体以及价值主体。
2.3 农民主体性价值
关于农民主体性价值的研究。李小莉(2010)认为,增强农民主体意识能够调动农民群 众参与政治生活和经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农民主体性缺失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李兴平(2015)认为农民主体 性影响农村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潘坤和黄杰(2018)从农村污染治理的角度出发, 认为农村污染治理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必须要坚持农民主体性,只有坚持农民主体性,才 能从根本上扭转农村污染治理长期滞后低效的局面,才能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
学界对于农民在农村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普遍采取认同的态度,因此,提高农民主 体作用并采取相关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3 研究方法
3.2 研究对象
本文以河北省上寨乡村民为实证研究对象,以河北省上寨乡为实践地,共收集有效问卷 343 份。以河北省上寨乡为实践地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上寨乡地处河北省石家庄西南部 15 公里处,全乡辖 5 个行政村。在过去的四年 里,上寨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在建设“生态之乡”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上寨乡旅游资源丰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服务体系。上寨乡山场面积达到5.2 万亩。地貌总 体成一马蹄型盆地,由于其特殊的地貌和气候,形成了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利于开发旅游 生态村。
其次,上寨乡人文旅游资源同样丰富。上寨乡的上寨村拥有具有河北特色的红色戏曲文 化——河北梆子,对满足村中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村中 每年举办庙会演出戏剧,文娱活动丰富,乡土气息浓厚。上寨乡的北寨村具有深厚的红色文 化底蕴,拥有老资历党员共 12 名,并且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北寨村都会举办极具当地特色 的庙会。上寨乡的梁庄村不仅有深厚的佛教历史,而且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积淀。梁庄村一 半以上的党员都是老党员,他们的回忆记述构成了独有千秋的红色记忆。通过村民间的口耳 相传,梁庄村也形成了特有的红色文化氛围。上寨乡的南寨村内有多处太平天国遗址,如好 汉寨等。上寨乡的常河村也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其所保留的人民公社时期的水井和抗 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三光”政策下仅存的三栋老房,汇聚成常河村特有的红色记忆。
综上所述,上寨乡内五个辖区基本建立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生态,囊括各类中国典型 乡村文化。故本文选取其为研究地,并以上寨乡村民为研究对象,展开实证研究。
3.2 研究工具
3.2.1 文献调查法
文献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分析成本低、工作效率高,能够为接下来研究的开展提供 基础资料及信息。为使本次研究具备现实意义,在选定主题后,通过知网等平台进行文献资 料的搜集与整理,并对文献进行研究,明确理论基础,初步了解上寨乡当地乡村振兴的发展 现状及农村主体参与积极性概况,为下一步研究做好准备。
3.2.2 问卷调查法
问卷分析法是我们了解进行研究的途径之一,设计针对性调查问卷,面向常住村民和流 动学子发放近 343 份问卷,调查他们对乡村振兴的看法和关注程度。从文化发展、乡村自治、 主体认知等方面制作问卷,对得到的问卷结果进行量化分析,探究上寨乡乡村文化振兴现状, 由此进一步研究如何利用主动性引导机制带动乡村振兴,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
3.2.3 结构式访谈法
访谈,就是研究性交谈,是以口头形式,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搜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 事实材料,以准确地说明样本所要代表的总体的一种方式。研究过程中共进行 3 次访谈。于 常河村纪念馆、北寨村开展实地考察,通过一对一访问当地村民、散客的方式搜集整理特色 民俗、特产、村规村约,从中了解乡村文化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和思政文化在治理过程中的优 良效应,为文化挖掘和精神引领奠定基础。
4 研究实证
4.1 农村居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认知分析
............略
通过初步数据处理,研究还发现在文化发展的主体性研究中,存在乡村人才保留困难, 文化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据图表显示,64.8%的被调查者在毕业后是否选择返乡建设上比 较犹豫,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但同时已经有四分之一以上学生明确表示愿意投身家乡建设(见 表 11)。与此同时,通过进一步分析调查发现,收入水平、生活条件仍然作为头号考虑标 度决定青年的地域选择,分别占总体的 30.2%和 26.1%,而政策导向、当地风俗习惯以及个人情怀也对去留选择发生了一定的干预作用(见表 12)。然而,研究还发现,经济水平和 与选择之间异常发生的负相关现象往往发生在被调查者个人出身上,来自乡村的人往往存在 更大的意愿开展回乡建设(见表 13)。
5 研究结论
5.1 存在问题
虽然上寨乡村文化振兴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从上述实证研究结果不难看出,当前文化 振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一是乡村文化振兴主体的流失。农民是乡村的主体,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文化振兴 的主体。乡村文化需要代代的传承与建设,农民肩负着这样的使命。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 的快速发展,城乡经济差异逐渐拉大,为了维持生计或者需求更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 年离开乡村,前往城市工作和定居。乡村青壮年劳动力与文化精英的流失,导致乡村文化面 临着无人继承、无人建设的尴尬局面。且农村青年的离开使得乡村社会成为以留守老人与留 守儿童为主的社会,这就导致乡村公共文化参与率较低,乡村文化的发展面临着主体空心化 的困境。
二是乡村文化认同感的缺失,同质化现象严重。我国古代是农业文明,乡村文化是中华 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的积淀,其中蕴含着许多珍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存在 一些糟粕。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文明以其繁荣、开放、进步和便捷被越来越多的人崇尚和 追求。乡村文化受到城市文化的强烈冲击,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追求更加现代化的城市文明, 认为乡村文化是落后的、倒退的,武断地认为文化振兴就是用城市文化代替乡村文化,导致 乡村文化同质化现象严重,忽略了乡村文化中有价值的文化特色和内涵。
三是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管理与使用的失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各地在乡村文 化设施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与劳动力,但就全国范围来看,仍然存在不平衡的问题。在 建设完成后,对于基层设施的管理也不够重视,部分地区为完成任务,建好了之后简单的挂 个牌子,摆张桌子,加些书籍资料就算文化站。也有部分地区建设好后未进行有效的管理, 任其“自由发展”。在使用方面,存在文化建设被挪用的现象,未能实现服务农民,推动文 化振兴的功效。
四是乡村文化的传播受阻。传播是一种文化生命力的保证,只有被广泛传播,文化才能 获得更多的受众,才会被不断传承和发展。随着当前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传播成为重要的 传播方式,大大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城市媒体技术繁荣发展,进一步促进城市文明的 传播。而乡村媒体技术受制于经济、地理等因素,相较城市有些落后。这就导致城市占据网 络媒体的话语权,被大众逐渐接受与认可;而乡村文化则难以掌握有效话语形式,在网络上 失语,无法被更多人看到,传播受阻。
5.1 存在问题
虽然上寨乡村文化振兴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从上述实证研究结果不难看出,当前文化 振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一是乡村文化振兴主体的流失。农民是乡村的主体,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文化振兴 的主体。乡村文化需要代代的传承与建设,农民肩负着这样的使命。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 的快速发展,城乡经济差异逐渐拉大,为了维持生计或者需求更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 年离开乡村,前往城市工作和定居。乡村青壮年劳动力与文化精英的流失,导致乡村文化面 临着无人继承、无人建设的尴尬局面。且农村青年的离开使得乡村社会成为以留守老人与留 守儿童为主的社会,这就导致乡村公共文化参与率较低,乡村文化的发展面临着主体空心化 的困境。
二是乡村文化认同感的缺失,同质化现象严重。我国古代是农业文明,乡村文化是中华 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的积淀,其中蕴含着许多珍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存在 一些糟粕。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文明以其繁荣、开放、进步和便捷被越来越多的人崇尚和 追求。乡村文化受到城市文化的强烈冲击,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追求更加现代化的城市文明, 认为乡村文化是落后的、倒退的,武断地认为文化振兴就是用城市文化代替乡村文化,导致 乡村文化同质化现象严重,忽略了乡村文化中有价值的文化特色和内涵。
三是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管理与使用的失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各地在乡村文 化设施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与劳动力,但就全国范围来看,仍然存在不平衡的问题。在 建设完成后,对于基层设施的管理也不够重视,部分地区为完成任务,建好了之后简单的挂 个牌子,摆张桌子,加些书籍资料就算文化站。也有部分地区建设好后未进行有效的管理, 任其“自由发展”。在使用方面,存在文化建设被挪用的现象,未能实现服务农民,推动文 化振兴的功效。
四是乡村文化的传播受阻。传播是一种文化生命力的保证,只有被广泛传播,文化才能 获得更多的受众,才会被不断传承和发展。随着当前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传播成为重要的 传播方式,大大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城市媒体技术繁荣发展,进一步促进城市文明的 传播。而乡村媒体技术受制于经济、地理等因素,相较城市有些落后。这就导致城市占据网 络媒体的话语权,被大众逐渐接受与认可;而乡村文化则难以掌握有效话语形式,在网络上 失语,无法被更多人看到,传播受阻。
6 研究建议
6.1 提高乡村文化的观念认同
想要提高发展乡村文化的主动性,首先要从观点上认同乡村文化,了解自己乡村的历史 文化,看到乡村文化中优秀的地方,从心理上认同乡村文化,觉得它是有价值的,才会主动 地继承和发展乡村文化。
6.1.1 开展村民们喜闻乐见的文化教育活动,寓教于乐。
要让农民认同乡村文化,首先要了解自己乡村的历史和民俗等文化。通过建立村史馆、 文化活动室,让村民学习相关的文化知识;举办具有当地乡村特色的文化活动,例如戏曲表 演、舞狮等等,让村民们在欢快中潜移默化地认可乡村文化,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乡村文化、 发展乡村文化,理性地认识到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优缺点,认识到乡村文 化并不代表着落后,克服内心对乡村文化的自卑,从而唤起村民作为乡村主体所应有的乡村 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使命感。
6.1.2 重点关注乡村青少年群体的乡村文化教育。
青少年群体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要建设者,乡村青少年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群体,关乎 乡村发展的未来走向。因此,乡村青少年对乡村文化的态度对乡村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着不 可忽视的意义。作为乡村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乡村学校应肩负起传承乡村文化的职责,在教 学内容上与当地文化相结合,把当地乡村文化教育加入到课堂中,让青少年对于当地文化遗 产有所了解,产生兴趣与热爱。乡村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们开展田野调查,以更加直观的方 式让乡村青少年了解乡村社会风貌和民间工艺。除了教授乡村文化教育外,在课堂上,乡村 教师也要营造一个具有乡村文化特点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理性地认识到乡村文化与城市文 化的优劣,理解乡村文化存在的意义。只有认识到乡村文化的优点,增强对于乡村文化的认 同感,乡村青少年才会主动地接受,主动地发展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
6.1.3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政府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提高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也需要借助 政府的行政力量。政府要先对农民的文化需求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推出村民们喜欢的、容易 接受的文化活动。此外,还要充分对当地文化进行调研挖掘,因地制宜开展有地域特色的文 化活动。如此这般,这些文化活动才会真正吸引村民主动参与进来,在寓教于乐中增强村民 对乡村文化的了解,提高乡村文化的认同感。
6.2 增强主体意识
农民是乡村的主体,在乡村振兴中占主体地位。农民要具有主体意识和文化自觉意识,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才能真正提高乡村文化发展的主动性。
6.2.1 充分发挥文化自治组织的作用,提高农民参与文化振兴的主体意识。
乡村文化自治组织是村民自发建立的,以满足自身文化需求为目的的组织,需要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决策。乡村文化自治组织所推出的活动,不仅关照农民的文化需求,贴近农村 生活,而且反映新时代乡村社会和农民精神面貌,对丰富农民日常生活有重要意义。这些活 动需要农民自己组织人员,自己编排并组织演出,是“自编、自导、自演”性质的文化活动。 在编排和表演的过程中,农民作为组织成员积极参与,建言献策,充分发挥了其在组织中的 主体性,提高了农民在乡村文化发展的主体意识。同时乡村自治文化组织主要关注的是农民 需求,反映的是农民生活,能够让农民意识到自己才是农村的主体。因此,乡村文化自治组 织可以使农民认识到自己在乡村文化发展的主体地位,并且为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发展提 供路径。故充分发挥乡村文化自治组织是提高农民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方式。
6.2.2 倡导新媒体宣传乡村文化,增强农民的参与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媒体成 为当下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据第 4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 2021 年 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10.32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 73.0%;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 2.84 亿, 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 57.6%。1在新媒体背景下,人们可以图片或短视频的形式,随时随 地分享自己的生活。这就为乡村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不仅政府组织可以借助电脑、电 视等新媒体来广泛传播乡村文化,农民自身也可以借助短视频或图片的形式,拍摄和分享自 己的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描绘最真实的乡村图景,抒发农民最真实的文化情感。这可以使 农民摆脱文化传播的“旁观者”的身份,真正参与到乡村文化发展中来。增强其参与感的同 时,也使农民认识到自己是农村的主人,是乡村发展的真正受益者,进而提高其文化发展的 主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 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村居民是乡村振兴的劳动主 体、受益主体和评价主体。在乡村振兴战略中,通过提高农民对乡村文化认同观点和增强其 主体性,从而促进农民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将对实现乡 村振兴、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国江.乡村文化当前态势、存在问题及振兴对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7(01): 1-7.
[2]杨华,范岳,杜天欣.乡村文化的优势内核、发展困境与振兴策略[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22,22(03):23-31.
[3]孙喜红,贾乐耀,陆卫明.乡村振兴的文化发展困境及路径选择[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19(05):135-144.
[4]宋小霞,王婷婷.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分析及现状和对策 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9(04):176-181.
[5]张少君.困境与突破: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研究[J].艺术百家,2022,38(02):57-63. [6]苏雷.农村公共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创新思考[J].现代农业研究,2022,28(03):9-11.
[7]娄金敏.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02):177-178.
[8]梁广东,于莎莎,赵爽,潘月娟.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现实困境及实践路径[J]. 绥化学院学报,2021,41(05):35-37.
[9]孙秀芳,赵凇艺.基于价值引领视角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及对河北省的启示[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20,37(04):35-39.
[10] 胡恒钊.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困境与重构[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8,20(02):77 -81.
[11]刘红.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22(03):255-259. [12]张杰.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探析[J].农家参谋,2022(06):4-6.
[13]热依兰 · 牙生.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业研究,2022,28(07):65-67. [14]王菲.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建设探析[J].农村.农业.农民(B 版),2022(07):57-59.
[15]陈涛涛,陈红喜,郝世甲.农民主体性视角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机制初探——以 H 县为例[J]. 经济师,2018(08):18-21.
[16] 吕宾.文化自信视角下乡村文化振兴:实践困境与应对策略[J].湖湘论坛,2021,34(04):71-84
[17]张如科,高君.乡村文化振兴中农民主体性培育的困境与路径探析[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22(01): 66-71
[18]刘婷.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类短视频的内容生产研究[J].视听,2022(07):22-25. [19] 高静.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机制缺陷及对策分析[J].经济师,2020(06):22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