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论文哪里有?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创新显著改善了劳动收入份额,提高研发投入密度能够提升劳动者报酬的相对水平。本文还发现,技术创新主体、技术创新环境、技术创新周期、技术创新质量以及市场结构都对技术创新的收入分配效应产生了显著影响。
1 导论
............
1.6.1 创新
基于技术创新理论、收入分配理论以及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在研究对象、技术路线以及检验途径等方面实现了局部创新。
(1)作为新发展理念的核心,创新是牵动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的“牛鼻子”。①然而,现有文献未能充分探讨技术创新的收入分配效应,也未能使用中国的经验数据予以验证。本文能够适时地填补这一空白,将创新发展理念、协调发展理念以及共享发展理念有机串联在一起。此外,由于劳动收入份额长期处于低位,我国的经济发展质量和居民福利水平受到严重影响。本文以微观主体数据为基础,结合实际国情并提出以技术创新为枢纽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
(2)本文围绕技术创新构建了一个颇具新意的工具变量——高管教育背景,并使用 IV -2SLS 克服了内生性问题。技术创新背景下劳动收入份额不断上升,但是人工成本会反过来构成技术创新的激励因素,二者之间形成了长期而稳定的联立关系。使用工具变量能够有效克服这一内生性问题,这有助于进一步检验技术创新活动对收入分配环节的影响。
(3)本文对技术创新异质性的解构方法具有多维性和系统性,能够客观反映经济事实。为了探讨技术创新活动改善收入分配的程度差异,本文构建了一个五维异质性分析框架以检验技术创新异质性对收入分配效应的调节作用。具体而言,本文将技术创新异质性解构为技术创新主体异质性、技术创新环境异质性、技术创新周期异质性、技术创新质量异质性以及市场结构异质性。这种解构方法以技术创新理论为基础,并突破了相对片面的传统异质性分析方法。
............
3 技术创新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理论分析
3.1 理论基础
马克思对技术创新的思考具有先驱性,在技术创新影响生产力发展和技术创新影响资本有机构成两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就生产力发展而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揭示了自然科学对生产过程的服务方式,并指出人类财富在知识创新过程中不断积累。机器设备是自然知识的物质集成体,即“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①就社会生产关系变革而言,马克思敏锐地发现了技术条件革新对生产资料价值构成的影响,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资本的技术构成。马克思如此描述机器大工业:“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可以大大革新,以致过去 10 个工人用 10 件价值很小的工具只能加工比较少量的原料,现在 1 个工人用 1 台昂贵的机器就能加工 100倍的原料。在这种情况下,不变资本即被使用的生产资料的价值量大大增加了,而资本的可变部分即预付劳动力的部分则大大减少了。”②由此可见,技术创新对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技术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强大杠杆”,另一方面,技术创新是传统产业中出现剩余劳动力的根源。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阐述了技术创新对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关系变革的影响,构成了本文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础。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中,劳动和资本之间存在对抗性质的社会关系。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使文明社会分裂为两派,生产资料所有者和雇佣工人之间存在着旷日持久的对抗关系。资本家和工人将围绕工作日界限进行“权力同权力相对抗”。③在合作与博弈并存的劳资关系中,资本家和劳动者都有争夺剩余价值的平等权利和充分动机,那么劳资双方的相对“力量就起决定作用”。
............
5 技术创新异质性对收入分配效应的调节作用检验
5.1 技术创新主体异质性对收入分配效应的调节作用检验
根据我国多种经济所有制的运行现状,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在行业分布和利润归属等方面截然不同,而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在组织结构和分工方式等方面亦有所差异。因此,技术创新主体的产权归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技术创新的收入分配效应。参考叶勇等(2005)、金鑫和雷光勇(2011)对股权控制链的研究成果,本文构建三个虚拟变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