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与大自然朝夕相伴,依顺大自然休养生息、生存发展,并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悉心洞察自然界的奥秘,不断积累起生态文化智慧。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涵盖如何认知宇宙万物的客观存在及其运行规律、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等丰富内容,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中国传统生态理念及制度
(一)中国传统生态理念的宇宙观
揭开人生活在其中的自然世界的奥秘,认清其本来面目,进而正确对待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中华民族对此的不断破解,体现出非凡的生态智慧。从久远的年代起,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体悟到自然界是一个多样性统一的恒久的大生命体。集距今近3000年的西周思想精华的《周易》,认定宇宙是由天地万物构成的相互感应的生命系统。这部典籍中有这样的话: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周易·序卦》) 而“生生之谓易。”( 《周易·系辞上》) 即生命慈孕、繁衍不绝,生命运动永不停息。这正所谓“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周易·恒》) 道家始祖老子有言: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声音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老子·二章》) 说的是各个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转化,同时也道出了“天长地久”( 《老子·七章》) 、万物恒久运动的“自然之理”( 朱熹语) 。
构成一体的天地万物,存在形态各异,又和谐共生。孟子说: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孟子·滕文公上》) 荀子也有“万物同宇而异体”( 《荀子·富国》) 之言。讲的都是存在于自然界的无数生命体,各不相同,呈现出差异性、多样性,而物之所以不齐或异体,则是其情性各异所致。但千差万别的自然物又可以也只能和谐共生。按照老子的说法,“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老子·四十二章》) 庄子承继老子的旨意,提出“将磅礴万物以为一”( 《庄子·内篇·逍遥游》) 。这里蕴涵着万物和谐共生于一体的思想。《礼记》的“和,故百物皆化。”( 《礼记·乐记》) 、荀子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荀子·天论》) 、《中庸》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则更直接地指明了一个道理: 世界万物各有其存在形态和生长之道,却能共同生成、发展而彼此不相害。而且,正是这种和合关系,才使每一单个物体获得生存发展的条件和环境。诸如天地无不载覆、星宿相随运转、日月交替辉耀、四季循序轮回、风雨博施万物、阴阳之气相反相成等等,都体现了自然现象之调和。山川水土滋养草木、五谷、禽畜,也显示出各种生命体的协同运动。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宇宙观,在认定宇宙万物是多样性统一的生命体即“万物一体”的同时,也指明了这一生命体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对此荀子有过精辟的论述: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 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荀子·天论》) 。这是强调自然界的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不以朝代和治乱的更迭为转移,也不会因为人们的好恶而改变。《周易》中的“动静有常”“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周易·系辞上》) ,《礼记》中的“流而不息、合同而化”“春作夏长”“秋敛冬藏”( 《礼记·乐记》,也都是要道明自然界的变化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孔子对其弟子子贡所言: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阳货》) ,也意味着自然界依照自己的规律默默地运行着。
(二)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思想
既然自然界是一个万物和合共生的生命体,那么人在自然界中处于何种地位? 人与自然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中华生态文化以其睿智解答了这一问题。道家庄周曾提到“三籁”: 地籁与天籁相应,人籁与地籁相应,表明人与天地是一个大和谐。他还说: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内篇·齐物论》) 这里提出了极具深意的“天人合一”思想。儒家心中的“天”不同于道家,但也认同“天人合一”,将天、地、人合称为“三才”。西汉董仲舒认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义》)宋儒张载说: “儒者则因明至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概念。宋儒程颢的说法是: “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看似与“天人合一”论相悖,实则一致,只不过它认为天人本为一体,强调二者更紧密的关系。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天”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多重涵义,因而“天人合一”也就有不同指向。冯友兰提到天有五种涵义: 物质之天、运命之天、自然之天、主宰之天、义理之天。汤一介则认为天有三种涵义: 自然之天、主宰之天、义理之天。本文从传统生态文化视角,取“自然之天”之义,所谓“天人合一”,则是指“自然与人合一”。
先哲们提出“天人合一”论有其客观依据。人源于自然。“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周易·系辞下》)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 《周易·序卦》) 。天地万物早已存在,而人类是自然界经历漫长发展变化之后才出现的,是自然演化的结果。张载说: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 天地之帅,吾其性。”意谓人是天地所生,禀受天地之性,故与天地相合而位于天地之中。从自然界产生的人,又仰赖于自然的关照,须臾不能离开自然
界的给养。
不过,认定人与天地合为一体,并非谓人与自然物就没有区别。荀子说: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 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荀子·王制》)故此他提出要“明于天人之分”( 《荀子·天论》) 。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确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道家的主体意识是以道察物、以道制事。老子的“道法自然”,包涵道应遵循万物的自然的旨意。庄子提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庄子·秋水》) ,意谓万物皆有道,因而与人类具有同样的价值尊严。这都是立足于道来说明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儒家则从其核心价值观———仁爱出发,揭示人与自然界彼此也是一种仁爱关系。孟子说: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 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 又说: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 这里是推人及物,指出对人要仁爱,对物也要仁爱。张载承继了孟子这一思想,他有一句名言: “民,吾同胞; 物,吾与也”说的是世上所有人都是同一父母( 即天地) 所生的亲兄弟,而其他万物都是人类的朋友。“民胞物与”极其鲜明地昭示了人与自然界的亲密关系,强调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善待自然界,要“为天地立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深刻。
二、中国传统生态理念对当代中国的价值
(一)中国传统生态理念的价值
1.亲近和依恋自然。
人来自自然界、依赖自然界,始终与自然界相伴,于是,从“仁民”“亲民”到“爱物”“亲物”,“赞天地之化育”( 《中庸》) ,对天地万物生发感恩、亲和、憐惜之情。正如张载所言: “大人者,有容物,无去物,有爱物,无徇物,天下之道然。”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 古人乐于亲近大自然,欣赏大自然之美。山水诗是中国诗歌的重要传统。在山水的吟咏和刻画中表现自然之美和澄澈宁静的意境。这在古代诗人陶渊明、李白、王维等的诗作中体现得极致。作为人的同伴的自然物,有时也需要人的怜惜。《周易》中有一卦辞: “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周易·否》)说的是蚕靠桑叶喂养,一旦桑叶死亡,蚕就会因失去食物而死亡。所以蚕农们小心翼翼地护理桑树,时刻心系苞桑。这表现出对自然物的怜悯之情和对生态忧患的关注!
2. 敬畏和尊崇自然。
“唯天为大”( 《论语·泰伯》) 。在自然界中,人作为其中一员,只是一个微小的元素。庄子借北海若之口说: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庄子·秋水》) 。故此在自然面前,人应有敬畏之意,不可小觑,更不可随意冒犯。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老子·五十一章》) 把这句话用于人和自然物的关系,可以理解为: 对自然万物不加干预、不予占有,让其自由生长,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大德”。庄子提醒人们: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 《庄子·秋水》) ,即不因人事( 如人的奢侈生活) 而伤害、毁灭自然,不为世故而伤害、毁灭生命。
3. 合理利用、开发和保护自然。
生活在大自然之中、与自然万物相伴的人,要依靠自然界提供的各种物质资料而生存发展。道家所称道的只要把握“六气”的变化、游于无穷的境域,人无须依赖外界自然物,虽说达到了心灵净化的最高境界,但根本不可能成为现实,因为人毕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荀子批评了这种脱离现实的观点: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 《荀子·天论》) 意思是: 与其把天看得非常伟大而思慕它、颂扬它,不如把天当作物来畜养而控制它,即驾驭自然变化的规律而利用自然。这里提出了合理利用自然的命题。合理利用自然,要求对自然物取之有度,还要遵从、适应自然界发展的规律。据《史记》记载,轩辕黄帝曾孙高辛帝提出要“取地之材而节用之”。《论语》中的“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论语·述而》) 、《周易》中的“‘即鹿无虞’,以从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穷也。”( 《周易·屯》) “王用三驱,失前禽”( 《周易·比》) ,都是说对自然生物不能过度获取,如果“竭泽而渔”“焚薮而田”,势必招致来日无鱼无兽。各类自然生物都有其生孕成长的规律。万物孕育繁衍都要遵循一定的时序,都有一个关键时期,要不失其时,不夺其时。对此荀子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失其时,不绝其长也;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其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荀子·王制》)人注重利用自然物时要不夭其生、不绝其长的同时,还要以自己有知有义之贵,主动助力涵养自然,用人工促进自然环境的修复改善,如: 广植草木以增添绿色; 饲养动物、防治病害以扩大种群; 兴修水利以减少水患,等等。这不仅是为了尽到对视同兄弟同胞的自然万物关爱的伦理责任,也是为了人类自身的长远利益。注重合理利用并细心呵护、涵养自然,就能保证自然界永续发展并持久地惠及人类生活。这正如荀子所言: “若是则万物得宜,事变得应,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源,汸汸如河海,暴暴如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臧之,夫天下何患乎不足也。( 《富国》
4. 崇尚简约俭朴的生活态度。
对自然资源取之有度、珍惜节用,自然生态环境才不至于受到伤害,而这就要求人的生活消费简约俭朴。崇尚简约俭朴的生活,是中华民族一贯倡行、传承的重要美德。历朝历代贤明的政治家和睿智的思想家多有这方面言论,这里仅举数例: 先秦诸子中对节俭讲得最多的墨子,主张去除上层统治者的奢靡生活,并提出了若干生活消费标准: 饮食“充虚继气,强股肱,使耳目聪明则止”,而不要追求“五味之调,芳香之和”,更不可追求“远国珍怪异物”衣着“冬以圉寒,夏以圉暑”、“冬加温,夏加凊” ,而不要追求“锦绣文采、金钓玉佩”。居住“冬以圉风寒,夏以圉暑雨”,而不应追求外观的富丽堂皇。交通“车以行陵陆,舟以行川谷”,能“完固轻利”“任重致远”,而不可追求刻镂装饰。法家始祖管子认为,“匮不足之所生,生于侈; 侈之所生,生于毋度。故曰: 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唐代诗人白居易通过对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深入洞察,认识到自然资源相对有限与人类消费欲望之间存在矛盾,因而必须有相应的制度约束。他说: “天生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若不节之以数,用之以伦,则必地力屈于僭奢,人财消于嗜欲。” “是以地力人财,皆待制度而均也。”近代思想家魏源提出了一个界定生活消费是否适度的标准:“万事莫不有其本,守其本者常有余,失其本者常不足。宫室之设,本庇风雨也,饮食之设,本慰饥渴也; 衣裳之设,本御寒暑也; 器物之设,本利日用也。”所有这些论述都强调: 生活消费要崇尚简约、俭朴,讲求实用,重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而切忌追求滥用资源、暴殄天物的侈靡生活。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1. 生态知识教育
生态知识教育从生态综合知识的宣传科普角度出发,对受教育者进行生态科学知识教育和生态法律知识教育,能够帮助受教育者系统了解生态相关知识,从而科学认识和处理人与生态自然之间的关系。
2. 生态意识培育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生态意识培育是使生态思想观念意识转化为人们的生态实践的重要途径,增强受教育者的生态意识,有利于其形成对待生态问题的普遍观念和正确认识,增强其生态行为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并积极投身到改善生存自然环境的实践中,从而自觉履行作为生态保护主体的责任和义务。针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问题,世界各国的政府、专家学者以及普通民众都在积极探索改善环境的对策。生态文明观教育就是以生态危机为问题导向,对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回应。因此,培育人们的生态危机意识,使人们对于当前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才能更好地增强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必须唤起公众对环境保护的高度自觉,强化人们的生态危机意识。
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向大自然索取了大量的自然资源来保障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但却忽略了承担起保护自然的责任。生态环境的改善,需要人们自觉承担生态责任,树立尊重、热爱和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将生态治理和保护自然放在突出地位,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努力做到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推进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全球各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努力。
生态伦理学认为,生命和自然界都是有价值的,生态美是自然的自然价值与人类精神价值的融会和沟通。只有具备生态审美的人,在得到生态美的体验和精神享受后,才会更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才会更加理性地改造自然以达到一种自然与人类社会和谐共融之美。因此。要通过生态审美教育,培养人们观察自然、欣赏自然、热爱自然的美感和能力。
3. 生态伦理养成
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角度来看,生态道德教育是生态文明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中,生态价值观教育是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核心。道德是每个人发自内心的价值判断,对人的行为具有强大的约束力。因此,需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促进生态伦理养成,从道德的角度来阐明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帮助受教育者自觉地将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应用到自然界,认识到人类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生态道德建设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受教育者履行生态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本领,并将其内化为自身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思维习惯。“价值观是人们对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可以说,当前我国所面临的生态问题,都与长期以现代工业文明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来错误看待、评价人与自然关系,并以这种错误观念为思想来指导生产和生活有关。生态道德情感作为一种情感体验,是个人对于生态道德准则和生态行为活动爱憎好恶的主观态度,对生态行为的实效性具有直接的影响。培育生态道德情感,就是注重对生态环境的善意和道德关怀。培养生态道德能力,就是依据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其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陶冶的能力,也就是增强受教育者的“慎独”和“内省”的能力,使其在认同生态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吸收、内化并纳入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体系,从而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因此,要注重采取多种方式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判断和选择能力。
(三)中国传统生态理念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共通性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生态文明意识日益深入人心,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但是仍存在不稳定性。当前,生态破坏严重、生态灾害频繁、生态压力巨大等突出问题,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储备人力资源,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能力,强社会责任感,从而成长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倡导者和建设者,为全面建成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文明形态,它要求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平等友好、和谐统一的文明阶段,具有更高的文明程度。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并积极推进建设美丽中国,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必须培养人们的生态自觉意识和生态行为习惯,而人们意识的培养和行为的养成来自于良好的教育。生态文明观教育可以逐渐改变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并规范其环境行为,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做到自觉保护环境,合理开发自然资源,自觉遵守环境保护的法规、政策和制度。生态文明观教育可以帮助受教育者培养良好的环境意识和素养,形成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念,自觉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从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有效开展,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帮助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学会正确处理人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未来投身社会建设以后,能够在不同领域中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同时,兼顾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建设友好型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资源深远而丰富,它立足中国古代的本土实际,从客观现实需要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的生态主张。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具有丰富的生态智慧,独具包容与开放的文化品性,能够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能为我们提供借鉴。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待自然所提倡生态伦理思想,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道德领域加以思考,明确了人类对于自然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这为当代中国建立具有伦理内涵的生态文明提供了思想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时代性,即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实际并满足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将时代发展需要的新观念、新思想不断融入到自身的内容体系当中。生态文明的建设,展现出了一种全新的社会文明观和自然观。生态文明观念的培育,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对现实社会作出积极回应,树立未来意识和学科可持续发展意识,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意义、作用、内容和对策,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要从以往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在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的同时,重视基础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学习,培养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培育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时代新人。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以及伦理道德教育等广泛内容的特殊教育活动,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其内容既包含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的继承、挖掘和创新,也包含着不断与时俱进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时代特色,不断将新的观念、思想和价值理念纳入自己的内容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服务于现实需要的政治教育活动,必然要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的要求。因此,在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生态文明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新内容。将生态文明观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积极宣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理念,培养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弘扬生态环境道德,培养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切实为党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服务,为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精神支持。可以说,将生态文明观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时代活力,又利于提升其为国家社会发展需要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接班人,肩负着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希望。当前社会建设,需要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并成长为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只有进行广泛的生态文明观教育,才能帮助全体社会成员逐渐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自然观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有利于传播生态知识,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培养其良好的生态素养和生态道德价值观念,养成其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生态习惯,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其成长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生态人”。
参考文献
[1]段海超.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1.
[2]江家发. 环境教育学[M].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姬振海. 生态文明论[M].人民出版社,2007.
[4]廖福霖. 生态文明理论建设与实践[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5]李铁英,董文杰.加强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教育探微[J].学理论,2013.
[6]李晓菊. 环境道德教育研究[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7]马桂新. 环境教育学[M].科学出版社,2007.
[8]王德勋,陆林召.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
[9]余杰. 生态文明概述[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
[10]周光琦.环境教育读本[M].浙江出版社,2001.
[11]曾建平. 寻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