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荀子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著作《荀子》 一书,内容博大精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 《劝学篇》更是被视为儒家教育思想的经典之作。 他以生动的比喻和深入浅出的论述,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过程以及学习的方法和目的。本论文旨 在深入分析荀子的劝学思想,探讨荀子的学习观、人性论、道德观及其现代教育意义,以期对当今的教育 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荀子;劝学篇;学习观;教育思想
荀子生活在战国末期,这是一个社会变革剧烈、思想活跃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他 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社会的动荡,提出了“性恶论”和“隆礼重法”的思想主张,他深 刻认识到教育对于国家兴衰、社会治乱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他倾注毕生心血于教育事业, 致力于培养有道德、有学问、有能力的人才。《劝学篇》正是他这一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荀子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占据着重要地位。
一、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习的本质
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国,因其学问博大精深,曾多次出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中的“祭 酒”一职。荀子推崇孔子的教育思想,着重强调外王之学,特别看重“礼”在维护社会等级 制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他反对孟子所宣扬的性善论,认为人天生具有恶端,强调后天环境 和教育对人格塑造的作用,人必须用“礼”来矫正自身的行为,因此他本人看重后天学习的 作用。
荀子在《劝学篇》中点明“学 ”的本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性区别,他认为人类具备动物 所不具备的思维能力,人能够明于天人之分、人有礼义廉耻之辨、人为天下之贵也。只有人 类才具备学习的能力,人通过后天的学习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改变恶劣的本性。人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能够用已经获得知识来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 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最终达到成为“圣人 ”这一理想境界。而动物的“学习 ” 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是通过后天的模仿训练而获得的简单性肌肉记忆,与人类的学习有 着本质上的区别。“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1] (《荀子》)”即学习的内容虽然是有尽头的,但求学进取之心却不可以有丝毫的懈怠。终身 好学者,方可称其为人;弃学之人,无异于飞禽走兽。学以致用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不断地学习是为了达到人格理想地“圣人 ”境界,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荀子认为,人的 本性本来就是恶的,而贪、懒这些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所以整个社会的稳定,如果不通过 后天的礼义学习来抑制人内心的欲望,就会出现礼崩乐坏的现象;只有通过系统的礼义的学 习,才能实现人性由恶到善的转变,就如同木材受绳约束后才能变得通直,刀剑经过磨砺之 后才会变得锋利。心怀恶端之人只有通过“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才能够变成“智明而行无过 矣 ”的君子。从这些就可以看出,荀子强调“学”的本质就在于使人有异于禽兽。“夫禽兽 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 [1](《荀子》)”“辨 ”指 的就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长幼、贵贱、亲疏、贫富等等级差别。人与动物之间最大的区别就 在于人有这种思辨能力,而这种思辨能力不是人类先天所具备的,而是在后天不断学习中所 习得的。
二、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习方法
我们通常会把荀子看作是我国最早持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人,他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 一个从低级到高级逐步演变的动态化过程,自然和社会都是按照量变质变的规律去发展的, 荀子在《劝学》中将这种学习的过程叫作“积”。“积 ”就是指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不断 地累积,当量达到一定程度后,事物性质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1](《荀子》)。学习是一个脚踏实地、日积月累的过程,急于求成只会事半功倍,只有持 之以恒地深入学习,才会学有成效。一个人从无知到有知,从无德到有德,从无才到有才, 这是一个由量变转向质变的持续的过程。圣人并不是天生的,普通人也可以变成圣人,“涂 之人可以为禹 ”的关键就是要脚踏实地地去学习,积累知识,不断地追求与完善自我,就可 以达到圣人的境界。“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 ”指出了学习的关键在于“积 ”。“不积小 流,无以成江海 ”。总之,只要踏踏实实、为学不止、日积月累,最终一定能达到所设定的 目标。
“ 日参省乎己”是荀子所提倡的第二条学习方法。儒家思想是十分注重内省的,荀子遵 循了这一思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荀子》),君子能够 广泛涉猎学习知识并每天反省自己的行为举止,就会具备智慧和判断力,从而使自己在行动 中避免过错。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今日的看法和明日的看法并不会是完全一 致的,所以人在学习的时候就需要具有反思和批判性精神,不管是对于经典的学习,还是礼 义规范、思想道德的学习,都时刻需要保持内省,这也是提升自己道德修养的一种方式。“见 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 然必以自恶也。”[1](《荀子》)见到美好的品行,一定要拿它来认真地对照自己的行为; 遇到道德败坏的行为,一定要虔诚严肃地拿它来检讨自己的行为;自己身上存在美好的品德, 就要格外的珍视它,当不良的品行出现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就必须要修正自己的行为。君子注重内省,身外之物就会显得微不足道,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役使,指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与人交往时,也需要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得体,遇到过错时应该先去思考是不是 自己的问题,“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6](《孟子》)。有自知之明的人 从来不会一味的怨恨别人,抱怨别人的人只会走投无路;懂得命运的人从来不会去向上天抱 怨,埋怨上天的人是没有远见的。明知错误发生的原因出在自己身上,却反而去苛求别人, 岂不是滑稽之谈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小人求诸人,君子求诸己。内省是君子提高自己品德 修养之术。道德是社会稳定基石,不论是荀子所说的经典学习,还是封建礼义与道德规范的 学习,亦或是我们当代教育所提倡的德育学习,都需要我们怀着持之以恒、谦逊严谨的态度 去学习去时刻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
荀子在《劝学篇》中将“善假于物 ”作为第三条重要的学习方法。学习者要善于利用身 边存在的客观事物来为我所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 如登高之博见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1](《荀子》)一个人想了一天,可 能抵不过学习的一时之功;踮起脚眺望远方所见的景色,是比不上登高所见景色的壮阔。登 高招手,手臂未长,远者却能及;顺着风向喊话,声音并未变得洪亮,听者却感到层次分明。 以马车代步的人,行路虽不精,却能行万里路。除了善于借助外物不断完善自我外,君子的 天性与常人并无太大差别。在借助外界事物时,首先要熟悉借助事物的外在特征和内在属性, 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并为自己所用。“登高”、“顺风”这些都是利用了事物本身能够为我 们所用的属性,在地势低洼的地方向别人招手,周围的花草树木,别人可能只能望其项背; 若是逆风呼喊,只能空喝一口西北风,远处的人们却什么也没有听见。古语有云:工欲善其 事,必先利其器。所以,如果我们想借助外界事物的时候,就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对所要借 助的事物进行辨识,看它有没有我们想要借助的性能。要善于在学习的过程中向良师益友求 教。终日苦思冥想,未必如一个偶然的指点迷津的师友所为。“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 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 学莫便乎近其人。”[1](《荀子》)这显示出荀子固然重视经典知识的学习,但他更加突出教 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圣人之道是不断追求和完善自我的人格修养,言传身教是 由孔子所提倡的教学方法,亦是最直接的教学方式。荀子重视的多样化人文世界知识的传授, 也是要通过教师的传授,文化是由师道传承的,而不是由政治经济所推动的,它不会被社会 政治经济而改变,对于文化传承来说,师道传授远比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重要。
三、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习态度
学习需要秉持一种持之以恒的态度。荀子认为,人先天就没有好的品德,上天赋予的是 人的天性,就像眼睛总爱看美的东西,嘴巴只想吃好吃的东西等等,这些都是人先天就有的 欲望,如果放任欲望无限放大,会使人产生邪念的倾向。所以我们需要节制人性的欲望,让人性从恶端走向善端,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来改造和完善自己,让个人的欲望需求与社会的 礼义规范体系相一致,这样才能使个人的欲望与社会的秩序达到统一。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 的过程,需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就是“久积而成真,久学 而不辍”。“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 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荀子》)在学习 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持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即使是坚硬的石头也终能够雕刻出精美的花纹;如 果锲而舍之,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的态度来对待事情,那么也不能够将腐朽的木头砍断。 龟兔赛跑故事中的乌龟靠着自己持之以恒的精神,朝着终点的目标慢慢地爬,最终反超兔子, 赢得了比赛的胜利;而兔子仗着自己有着先天的优势,轻视对手,最终将比赛输给了乌龟。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路程虽然很近,但不付出行动就不能够到达终 点;事情虽小,但不做事情就不会成功。即使在先天资质方面比别人差很多,但只要秉持着 持之以恒的精神对待学习,脚踏实地,最终也能够赶上别人,达到自己的目标。故“跬步而 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1](《荀子》)坚持不懈,瘸腿的鳖也可以行程 千里,堆土不止,最终也能够形成高山。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当 我们在接触一个新事物时总是对自己充满信心,认为自己一定可以坚持下去,起初在学习新 事物时总是会有各种耐心去研究,而等研究多次无果后,就会果断地选择放弃,而后再次选 择新事物,周而复始,最后,除了大把时光的消耗,什么东西都没有学到。人总是想要一蹴 而就,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学问就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贪多贪快的结果就如同“囫 囵吞枣”,对事物的理解是不深刻的。荀子认为只有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学习的结果才会 由量变引起质变。另外,自然与社会本身就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这也就需要我们去不断地 学习。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必须有顽强的毅力,持之以恒,虽有千里之遥,但终能达到 目的。荀子在文中所说的学习不只是单纯地指对经典内容的学习,还包含着礼义规范与道德 修养等方面的学习,对这些东西的学习都需要坚持不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是需要日积 月累的,学习亦是如此。
谦逊好学是荀子提倡的另一种学习态度。“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 言道之教。”[1](《荀子》)荀子认为对于说话和顺、恭敬有礼的人,才可以同他讨论有关 道的内容;态度诚恳、虚心求教的人,才能够同他研究道的深厚义蕴。好学是内在驱动力, 谦逊是学术道路中必不可少的学习态度,心怀谦逊之心才可以让学习者在遇到疑惑时虚心向 他人请教,获得知识。如果学习者保持着刚愎自用的态度,一点他人意见都无法接受,那么 只会止步不前。虚心求学之心应该切实体现在言行举止上。虚心请教就应该怀揣着诚恳的心, 态度恭敬,而不是用命令的态度迫使别人解决问题。荀子对求教者提出要求的同时也对答问 者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君子应该不急不躁,像空谷回音般恰到好处的回答他人提出的问题。 “故不问而告之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1](《荀子》)荀子更是在之后的《修身篇》中用“端悫顺弟,则可谓善少者矣。加好学逊敏焉,则 有钧无上,可以为君子者矣 ”两句话直接点名了荀子认为谦虚好学的学习态度是成为正人君 子的重要因素。君子与小人在对待谦逊好学的学习态度时,有着本质区别。“君子能,则宽 容易直以开道人;不能,则恭敬繜绌以畏事人。小人能,则倨傲避违以骄溢人;不能,则妒 嫉怨诽以倾覆人”[1](《荀子》),君子有才能就会宽容平和地帮助别人,没有才能的话就 恭敬谦逊地侍奉别人,但小人有才能就会邪僻违理地傲视欺凌别人,没有才能就只会妒怨诽 谤别人。谦逊好学的态度能够让人不断追求进步,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和知识范围。通过虚 心学习他人的经验和知识,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进而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 展。
四、《劝学篇》的现代教育意义与实践启示
《荀子 ·劝学》中的学习观对当代教育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荀子在文章开篇中提出的 “学不可以已”的观点与现代所提倡的终身学习的理念不谋而合。他在文章中突出强调了学 习是人生永恒的课题,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是人类获取知识和提高素质的重要 途径。在社会变革不断、知识更新迅速的今天,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人们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 选择,当代教育应该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转而去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断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不断追求进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其虽主 张“性恶论”,但也因此更加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 [1](《荀 子》),他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这一观点对当代教育有很大的启 示作用,使得人们更加重视德育在教育中的地位,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和价值观的塑造,引 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荀子还注意到 了关于教育双主体之间的关系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着重强调了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与学 生自主学习之间的辩证关系。他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而学生应该在学习中 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教育应该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注重学生 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虚壹而静”、“积渐成习”、“实践出真知”等学习方法 对当代教育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知 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对于一味的追求表面性学习,人们应该更加注 重学习的效率和方法,追求高效、科学的学习方式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劝学篇》对当 代教育的意义在于它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和学习理念,这些思想和理念对现代教育的发展和改 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荀子;劝学篇;学习观;教育思想
荀子生活在战国末期,这是一个社会变革剧烈、思想活跃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他 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社会的动荡,提出了“性恶论”和“隆礼重法”的思想主张,他深 刻认识到教育对于国家兴衰、社会治乱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他倾注毕生心血于教育事业, 致力于培养有道德、有学问、有能力的人才。《劝学篇》正是他这一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荀子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占据着重要地位。
一、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习的本质
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国,因其学问博大精深,曾多次出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中的“祭 酒”一职。荀子推崇孔子的教育思想,着重强调外王之学,特别看重“礼”在维护社会等级 制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他反对孟子所宣扬的性善论,认为人天生具有恶端,强调后天环境 和教育对人格塑造的作用,人必须用“礼”来矫正自身的行为,因此他本人看重后天学习的 作用。
荀子在《劝学篇》中点明“学 ”的本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性区别,他认为人类具备动物 所不具备的思维能力,人能够明于天人之分、人有礼义廉耻之辨、人为天下之贵也。只有人 类才具备学习的能力,人通过后天的学习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改变恶劣的本性。人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能够用已经获得知识来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 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最终达到成为“圣人 ”这一理想境界。而动物的“学习 ” 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是通过后天的模仿训练而获得的简单性肌肉记忆,与人类的学习有 着本质上的区别。“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1] (《荀子》)”即学习的内容虽然是有尽头的,但求学进取之心却不可以有丝毫的懈怠。终身 好学者,方可称其为人;弃学之人,无异于飞禽走兽。学以致用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不断地学习是为了达到人格理想地“圣人 ”境界,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荀子认为,人的 本性本来就是恶的,而贪、懒这些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所以整个社会的稳定,如果不通过 后天的礼义学习来抑制人内心的欲望,就会出现礼崩乐坏的现象;只有通过系统的礼义的学 习,才能实现人性由恶到善的转变,就如同木材受绳约束后才能变得通直,刀剑经过磨砺之 后才会变得锋利。心怀恶端之人只有通过“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才能够变成“智明而行无过 矣 ”的君子。从这些就可以看出,荀子强调“学”的本质就在于使人有异于禽兽。“夫禽兽 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 [1](《荀子》)”“辨 ”指 的就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长幼、贵贱、亲疏、贫富等等级差别。人与动物之间最大的区别就 在于人有这种思辨能力,而这种思辨能力不是人类先天所具备的,而是在后天不断学习中所 习得的。
二、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习方法
我们通常会把荀子看作是我国最早持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人,他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 一个从低级到高级逐步演变的动态化过程,自然和社会都是按照量变质变的规律去发展的, 荀子在《劝学》中将这种学习的过程叫作“积”。“积 ”就是指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不断 地累积,当量达到一定程度后,事物性质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1](《荀子》)。学习是一个脚踏实地、日积月累的过程,急于求成只会事半功倍,只有持 之以恒地深入学习,才会学有成效。一个人从无知到有知,从无德到有德,从无才到有才, 这是一个由量变转向质变的持续的过程。圣人并不是天生的,普通人也可以变成圣人,“涂 之人可以为禹 ”的关键就是要脚踏实地地去学习,积累知识,不断地追求与完善自我,就可 以达到圣人的境界。“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 ”指出了学习的关键在于“积 ”。“不积小 流,无以成江海 ”。总之,只要踏踏实实、为学不止、日积月累,最终一定能达到所设定的 目标。
“ 日参省乎己”是荀子所提倡的第二条学习方法。儒家思想是十分注重内省的,荀子遵 循了这一思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荀子》),君子能够 广泛涉猎学习知识并每天反省自己的行为举止,就会具备智慧和判断力,从而使自己在行动 中避免过错。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今日的看法和明日的看法并不会是完全一 致的,所以人在学习的时候就需要具有反思和批判性精神,不管是对于经典的学习,还是礼 义规范、思想道德的学习,都时刻需要保持内省,这也是提升自己道德修养的一种方式。“见 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 然必以自恶也。”[1](《荀子》)见到美好的品行,一定要拿它来认真地对照自己的行为; 遇到道德败坏的行为,一定要虔诚严肃地拿它来检讨自己的行为;自己身上存在美好的品德, 就要格外的珍视它,当不良的品行出现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就必须要修正自己的行为。君子注重内省,身外之物就会显得微不足道,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役使,指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与人交往时,也需要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得体,遇到过错时应该先去思考是不是 自己的问题,“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6](《孟子》)。有自知之明的人 从来不会一味的怨恨别人,抱怨别人的人只会走投无路;懂得命运的人从来不会去向上天抱 怨,埋怨上天的人是没有远见的。明知错误发生的原因出在自己身上,却反而去苛求别人, 岂不是滑稽之谈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小人求诸人,君子求诸己。内省是君子提高自己品德 修养之术。道德是社会稳定基石,不论是荀子所说的经典学习,还是封建礼义与道德规范的 学习,亦或是我们当代教育所提倡的德育学习,都需要我们怀着持之以恒、谦逊严谨的态度 去学习去时刻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
荀子在《劝学篇》中将“善假于物 ”作为第三条重要的学习方法。学习者要善于利用身 边存在的客观事物来为我所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 如登高之博见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1](《荀子》)一个人想了一天,可 能抵不过学习的一时之功;踮起脚眺望远方所见的景色,是比不上登高所见景色的壮阔。登 高招手,手臂未长,远者却能及;顺着风向喊话,声音并未变得洪亮,听者却感到层次分明。 以马车代步的人,行路虽不精,却能行万里路。除了善于借助外物不断完善自我外,君子的 天性与常人并无太大差别。在借助外界事物时,首先要熟悉借助事物的外在特征和内在属性, 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并为自己所用。“登高”、“顺风”这些都是利用了事物本身能够为我 们所用的属性,在地势低洼的地方向别人招手,周围的花草树木,别人可能只能望其项背; 若是逆风呼喊,只能空喝一口西北风,远处的人们却什么也没有听见。古语有云:工欲善其 事,必先利其器。所以,如果我们想借助外界事物的时候,就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对所要借 助的事物进行辨识,看它有没有我们想要借助的性能。要善于在学习的过程中向良师益友求 教。终日苦思冥想,未必如一个偶然的指点迷津的师友所为。“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 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 学莫便乎近其人。”[1](《荀子》)这显示出荀子固然重视经典知识的学习,但他更加突出教 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圣人之道是不断追求和完善自我的人格修养,言传身教是 由孔子所提倡的教学方法,亦是最直接的教学方式。荀子重视的多样化人文世界知识的传授, 也是要通过教师的传授,文化是由师道传承的,而不是由政治经济所推动的,它不会被社会 政治经济而改变,对于文化传承来说,师道传授远比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重要。
三、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习态度
学习需要秉持一种持之以恒的态度。荀子认为,人先天就没有好的品德,上天赋予的是 人的天性,就像眼睛总爱看美的东西,嘴巴只想吃好吃的东西等等,这些都是人先天就有的 欲望,如果放任欲望无限放大,会使人产生邪念的倾向。所以我们需要节制人性的欲望,让人性从恶端走向善端,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来改造和完善自己,让个人的欲望需求与社会的 礼义规范体系相一致,这样才能使个人的欲望与社会的秩序达到统一。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 的过程,需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就是“久积而成真,久学 而不辍”。“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 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荀子》)在学习 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持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即使是坚硬的石头也终能够雕刻出精美的花纹;如 果锲而舍之,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的态度来对待事情,那么也不能够将腐朽的木头砍断。 龟兔赛跑故事中的乌龟靠着自己持之以恒的精神,朝着终点的目标慢慢地爬,最终反超兔子, 赢得了比赛的胜利;而兔子仗着自己有着先天的优势,轻视对手,最终将比赛输给了乌龟。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路程虽然很近,但不付出行动就不能够到达终 点;事情虽小,但不做事情就不会成功。即使在先天资质方面比别人差很多,但只要秉持着 持之以恒的精神对待学习,脚踏实地,最终也能够赶上别人,达到自己的目标。故“跬步而 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1](《荀子》)坚持不懈,瘸腿的鳖也可以行程 千里,堆土不止,最终也能够形成高山。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当 我们在接触一个新事物时总是对自己充满信心,认为自己一定可以坚持下去,起初在学习新 事物时总是会有各种耐心去研究,而等研究多次无果后,就会果断地选择放弃,而后再次选 择新事物,周而复始,最后,除了大把时光的消耗,什么东西都没有学到。人总是想要一蹴 而就,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学问就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贪多贪快的结果就如同“囫 囵吞枣”,对事物的理解是不深刻的。荀子认为只有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学习的结果才会 由量变引起质变。另外,自然与社会本身就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这也就需要我们去不断地 学习。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必须有顽强的毅力,持之以恒,虽有千里之遥,但终能达到 目的。荀子在文中所说的学习不只是单纯地指对经典内容的学习,还包含着礼义规范与道德 修养等方面的学习,对这些东西的学习都需要坚持不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是需要日积 月累的,学习亦是如此。
谦逊好学是荀子提倡的另一种学习态度。“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 言道之教。”[1](《荀子》)荀子认为对于说话和顺、恭敬有礼的人,才可以同他讨论有关 道的内容;态度诚恳、虚心求教的人,才能够同他研究道的深厚义蕴。好学是内在驱动力, 谦逊是学术道路中必不可少的学习态度,心怀谦逊之心才可以让学习者在遇到疑惑时虚心向 他人请教,获得知识。如果学习者保持着刚愎自用的态度,一点他人意见都无法接受,那么 只会止步不前。虚心求学之心应该切实体现在言行举止上。虚心请教就应该怀揣着诚恳的心, 态度恭敬,而不是用命令的态度迫使别人解决问题。荀子对求教者提出要求的同时也对答问 者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君子应该不急不躁,像空谷回音般恰到好处的回答他人提出的问题。 “故不问而告之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1](《荀子》)荀子更是在之后的《修身篇》中用“端悫顺弟,则可谓善少者矣。加好学逊敏焉,则 有钧无上,可以为君子者矣 ”两句话直接点名了荀子认为谦虚好学的学习态度是成为正人君 子的重要因素。君子与小人在对待谦逊好学的学习态度时,有着本质区别。“君子能,则宽 容易直以开道人;不能,则恭敬繜绌以畏事人。小人能,则倨傲避违以骄溢人;不能,则妒 嫉怨诽以倾覆人”[1](《荀子》),君子有才能就会宽容平和地帮助别人,没有才能的话就 恭敬谦逊地侍奉别人,但小人有才能就会邪僻违理地傲视欺凌别人,没有才能就只会妒怨诽 谤别人。谦逊好学的态度能够让人不断追求进步,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和知识范围。通过虚 心学习他人的经验和知识,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进而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 展。
四、《劝学篇》的现代教育意义与实践启示
《荀子 ·劝学》中的学习观对当代教育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荀子在文章开篇中提出的 “学不可以已”的观点与现代所提倡的终身学习的理念不谋而合。他在文章中突出强调了学 习是人生永恒的课题,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是人类获取知识和提高素质的重要 途径。在社会变革不断、知识更新迅速的今天,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人们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 选择,当代教育应该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转而去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断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不断追求进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其虽主 张“性恶论”,但也因此更加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 [1](《荀 子》),他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这一观点对当代教育有很大的启 示作用,使得人们更加重视德育在教育中的地位,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和价值观的塑造,引 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荀子还注意到 了关于教育双主体之间的关系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着重强调了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与学 生自主学习之间的辩证关系。他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而学生应该在学习中 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教育应该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注重学生 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虚壹而静”、“积渐成习”、“实践出真知”等学习方法 对当代教育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知 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对于一味的追求表面性学习,人们应该更加注 重学习的效率和方法,追求高效、科学的学习方式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劝学篇》对当 代教育的意义在于它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和学习理念,这些思想和理念对现代教育的发展和改 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1954.
[2]王先谦.荀子集解[M].版,1988,9.
[3]张曙光.外王之学:《荀子》与中国文化[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6.
[4]薛家平.论荀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教育探索,2011,(11):11-12.
[5]刘燕峰.关于学习——以《劝学》为视角[J].中国教师,2014,S1:169-170.
[6]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