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服务

归有光作品中的情感书写 ——从祭文等文体看情感异同

  • 论文价格:******
  • 用途: 毕业论文
  • 作者:admin
  • 点击次数:
  • 论文字数:13212
  • 论文编号:******
  • 日期:2025-03-04
  • 来源:学术论文网
TAGS:
摘要:归有光的作品情感内容丰富,文体有别、思绪有异。他注重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用最简  单无华的文字倾诉出至深至真的情感。在祭文、寿序和碑文等不同系列的作品中,对于所涉及到的任何人  物,他都能够运用平实的文字讲述出各异的内心之情,情感表达涵盖母亲、妻子、仆人以及儿子等不同身  份的对象。在文字之下又处处透露着他一生中得到与失去的离别之苦,情感悲痛便成为他的主要情感内核, 使文章中情感的表达不显山露水却字字珠玑。
 
关键词:归有光、祭文、寿序、碑文、情感悲痛
 

 
归有光生于明武宗正德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507 年 1 月 6 日),他是一名传统的读  书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是他曾意气风发时许下的报国之志,于是归有光 十三岁便应童子试,十九岁便以第一名的斐然成绩补苏州府学生员,一世功名似乎唾手可得, 然而命运却从此淹蹇,他六赴乡试,九上春宫,花甲之年考中进士但又因触怒权势,致使功 名仕途之路荆棘丛生,寸步难行。并且在他悲惨的一生还伴随着亲友的相继离开。仕途与家 庭的不幸变故,是始终压在他心中难以消磨的巨石,愈来愈重。

在明代文学史上,归有光具有举足轻重的文坛地位。王世贞赞曰;“千载有公,继韩、 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推重如此,可见其地位之不可撼动。归有光弱冠便尽通“五 经”、“三史”书,知其经学深邃;议《三途并用》, 知其世务通达。他的经学义理渗透到 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面对接踵而至的灾难时,他仍能够用平实、淡然的文字将内心无 法疏解的悲痛娓娓道来。归有光运用平淡如水般的句子倾诉出最悲切、最真挚的语言,他善 于将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融入散文,并进行多维的思考感叹,表现出压抑的精神痛苦和压迫, 在他大量散文作品,都于无声处呐喊凄苦之悲,是哑声的哭泣。

一、祭文、寿序和碑文作品中情感书写的特色

归有光一生中的作品种类较多,在不同的文体中都蕴含着丰富深厚的情感,他用不同的 情感基调和表述特点,在简短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最平实、最浓厚的心声。
首先在祭文系列中,从回忆之甜反衬现实之苦。《寒花葬志》:“婢初媵时,年十岁, 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 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 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i作  者对人物的小动作、小细节描述的十分具象,慢慢读来,一个温馨有趣、让人不自觉微笑的
 
画面就涌现出来,但笔锋一转,“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 可悲也已!”却在悼念这   个“孩子”的离去。作者用轻松语调描述悲痛之事,时间之久、记忆之深、事情之小都反衬   出他们之间关系的亲密,突出了作者对寒花的感情深厚,并且在当时的社会时代中,尊卑分   明、长幼有序,作为陪嫁丫鬟且年龄尚幼的情况下,作者对待她宛如一家人,庭闱人情感人   至深。文中的主客对换,作者仍念念不忘妻子的一颦一笑。“持去不与”、“目眶冉冉动” 使一个生动、可爱的小孩子形象跃然纸上,从中也看得孺人音容笑貌,宛若亲见,字里行间   流露夫妻二人当时的深意。

笑中带泪,将怜惜、悲痛的情感用看似轻松的语调描写出来。在同为祭文的《项脊轩志》 中,虽然也是通过回忆往事,在小细节中给人灵魂一击的叙事特点,但是文章的情感基调却  大不相同,从现实之苦忆曾经之甜。“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  应答。”“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竞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  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  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祖母、母亲的关心感入心灵,丝丝浸润,  归有光瞻顾遗迹,如在昨日,所有的往事回忆令他不自禁长号。通过错位时空的方式,作者  用及其日常的话语和动作,从现在想从前,从虚无想回忆,虚实结合的手法把最日常、最普  通的动作、话语成为最感人、最深刻的思念。文章语言质朴,却见爱意深厚,没有华丽辞藻  的修饰,越是细水流长的情感越醉人。作者借一阁来记三代之遗迹,从祖母到母亲再到妻子, 以“我”为贯,见证了在阁楼下人的生死别离、物在却人非、物变人却在。“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睹物思人,倍觉神伤,给后人留下回思无尽的审  美感受,文章中加之缠绵悱恻的细节刻画,使人物形神兼备,呼之欲出。在时间的纵深下, 妻子的生前的痕迹愈发显得生机有力,但是寻其根,制造生机的身边人已不在,植物的“生  机”与人的“枯落”相对比,映衬“还在之人”思念的悲痛和无奈的流露,情感表述更加自  然、有力。

其次在寿序系列中,向来轻视寿序文体的林纾,在读到归氏《周弦斋寿序》后,也不 禁给予好评:“惟此篇俯仰沉吟,于寿序中别开生面。熙甫文长于述旧,以能举琐细之事为 长,似学《史记》《汉书》之《外戚传》。故叙家庭琐细之事,颇款款有情致。”ii语言情 感基调真挚,充满敬意,开头便提及“弦斋先生,居昆山之千墩浦上,与吾母家周氏居相近 也。”拉近了二人之间的关系,后文也多是外祖和诸舅兄弟与周先生的学习交流。在时光流 转之间,“今室屋井里非复昔时矣;吾外祖诸老人无存者矣;舅氏惟长舅存耳,亦先生之弟 子也,年七十馀矣。”但是文章并不是以此为主,而恰恰相反,用先悲后喜的情感得出“俯 仰今昔,览时事之变化,人生之难久长如是。是不可不举觞而为之贺也!”通过回忆与现实 相结合的方法顺祝先生八十诞辰,其行文中并没有情感的堆砌和一味的歌颂杂糅,而是用抑 扬的基调,先低后高,最终循循诱导,虽稍显夸大其词,但在几十年的流变中快速地拉进彼 此的距离,显得真挚,使得情感表达更饱满、丰富、真实。再如《归熙甫戴素庵七十寿序》,归有光的寿序作品以情感的朴实、敬意的抒发为主,像话家常一般拉近彼此的距离,以自己 的亲人和写作对象之间的关系为契入点,从回忆入手,运用议论和白描的手法在浅淡的文辞 中抒情达意,将日常的祝寿写成了具有丰厚文学意义和文人色彩的作品,使其在文学层面显 现出简单、质朴、崇敬、尊重的情感态度。

最后在碑文系列中,归有光的墓志铭、碑碣、矿志等碑志多达八十六篇,他为各种类型   的人作碑文,其中尤以子女、女性为主。在《归熙甫女如兰圹志》中,他用简短精悍的语言   为女儿写下长久的纪念,告诉他人“须浦先茔之北累累者,故诸殇冢也。坎方封有新土者,  吾女如兰也。”他用如水般的语言从“诸殇冢”转到“新土者”,在如兰之后,女儿二二相   继离开,作者回忆女儿最可爱的样子:“及余出门,二二尚跃入余怀中也。”然而时间不久,  却得知“盖生三百日而死”,二二的夭折也让作者的情感遭到了巨大的打击,同样的悲痛在   经历《亡儿曾羽孙圹志》时更深一层,“家人无大小,哭尽哀”。作者内心难以抒发的抑郁   之苦如火山般倾泻而下:“呜呼!孰无父母妻子!余方孺慕,天夺吾母;知有室家,而余妻   死;吾儿几成矣,而又亡。天之毒于余,何其痛耶!吾儿之孝友聪明与其命相,皆不当死。  三月而丧母,十六而弃余。天之于吾儿,何其酷耶!”但归有光情感难以承受的是在对长子   的哀悼中,“徘徊四望,长天寥廓,极目于云烟杳霭之间,当必有一日见吾儿翩然来归者。” 此时的他在经历过多次亲人离世、孩子夭折后,他的内心已达到了难以承担的地步。因此在   他的语言中,情感更加的激烈、更加的痛苦、更加的绝望。在此类的圹志中,归有光用最简   易的文辞写出了世间最心碎的离别,他坚忍的悲痛也无法压抑,具有强大的情感爆发力和冲   击力。
归有光的碑文还塑造了一些贞烈的妇女形象,如《宣节妇墓碣》、《王烈妇墓碣》、《贞 节妇季氏墓表》,在这一系列作品中,他的情感是偏于封建固守的,受制于当时的社会背景, 他也难逃传统“贞洁观”的思想,因此,此类文章中,他的情感坦率且落后。

二、精神、生活双压迫下的情感内核

归有光散文根植于他精神和心理的痛苦,可以说,苦难是归有光散文创作最重要的灵感 来源。他的痛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亲人死亡的痛苦感受,即“家庭之痛”;二是 长期遭受被拒于仕途之外的心理折磨,即“前途之痛”。前者来自于家庭 ,后者来自于社 会 ,这分别滋润了他抒写亲情和批判八股取士制度的两大类散文。iii在归有光一生中,比 妻子对他影响还大的就是他的母亲。在《先妣事略》中: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  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绵。入城,则缉卢,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 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碳屑,使婢子成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 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箠 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文章对先妣一生的总结深刻表现归有光对母亲的怀念,从回忆生活的小事情入手,越细 节越动心,来窥见作者对母亲的深刻情感。最后以“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 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做尾,对于长女刚出生的归有光来说,这是 对母亲和孩子们之间情感联系的理解初次达到顶峰的时候,回忆母亲的一生,十六岁嫁至归 家,二十六岁去世,短短十年,正值青春貌美,却在家养育八个子女,辛勤劳苦,终其一生。 本文在日常生活的不经意间下笔,却偏偏可从中挖掘出感人至深的情感因素,娓娓道来,如 一阵轻柔的风勾勒出母亲的背影,语言的“极简风”更能表现出儿女恋母的天真幼态。他追 忆亲人的散文时,初品是淡淡的桂花香,细腻流畅,再品就是浓烈的彼岸花,痛彻心扉,难 以言表。归有光将精神上的抽象苦楚与生活中十分常见的具体小事物结合起来,一比一地还 原出亲人的音容笑貌,让他们的身影如在眼前,真挚的语言下是在世之人对已逝亲人的深深 地思念,痛到极致便哭诉不出,绵绵的语言文字使亲人们在人世间留下了永久居住权,世间 的人都会记得他们,这是情感对死亡的超越,是文学对死亡的超越。从“家庭之痛”和“前 途之痛”中看到归有光在精神心理和日常生活中将极大的抑郁感和平和力之间的矛盾成功调 和的表现。

归有光的情感是不加以修饰的,在《世美堂后记》末尾处用老父亲怀念儿媳为结,深沉  中荡气回肠:“一日,家君燕坐堂中,惨然谓余曰:‘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妇耳! ’” 越真实越伤感,用最有情感价值的日常事物表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心碎与悲切,对于归有光, 同样是白发的父亲送别年幼的儿女、丈夫送别身边的妻子、儿子送别年长的母亲。

三、结语

归有光的一生仿佛都在作别、怀念、悲痛,在他不同系列的作品中,语言大都平实真挚、篇 幅简短精悍,但情感抒发却不尽相同,即便在同一系列的文章中,情感表露的强弱程度也存 在一定的差别。他的作品文学性极强,并且能够使寿序、碑文等文学意义和情感意义兼备, 在朴实语境下表达最热烈、最急切的情感。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