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服务

论宋代“茶画三图”里的茶人茶事 ——以《文会图》《撵茶图》《茗园赌市图》为例

  • 论文价格:******
  • 用途: 毕业论文
  • 作者:admin
  • 点击次数:
  • 论文字数:13212
  • 论文编号:******
  • 日期:2025-03-04
  • 来源:学术论文网
TAGS:
 要: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茶文化无容置疑占有很高的地位,而宋代则为茶文化最为蓬勃发展 的时期之一。宋代绘画素材丰富,画家大多喜爱描绘大自然的山川树林以及各阶层的现实生活,而茶事活 动恰恰贯穿于自然与现实之中,成了宋代画家作画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但目前有关论述宋代茶事绘画的研 究较少,不免是一种遗憾。《文会图》《撵茶图》《茗园赌市图》三幅茶画对茶事活动都有细致地描绘,是作画者送给观画者的视觉盛宴,亦为观画者提供了一条接近历史真相的通道,可以说具备“以图证史” 的功能。本文将结合“茶画三图”的概况以及《文会图》《撵茶图》《茗园赌市图》三幅图分别描述的不  同阶层的茶事活动,探索宋代上自天子、下至文人士大夫及市井民众与茶的密切关系以及宋人的审美意趣, 助力学界对宋代茶文化领域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宋代茶画,“茶画三图”,茶事活动,审美意趣
 


有句话说得好:“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已经深入到 了人们的生活当中。宋代重文的政治环境、繁荣的经济生活、以及宋人对茶的推崇,让饮茶 之风大盛,茶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饮料”,也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 与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诸多联系,由此奠定了茶文化的基础。茶画是茶文化的表现形式之 一,绘画不仅能够直观地反映社会现象,而且能显现浸润在社会生活中的茶的身影。而宋代 毫无疑问是茶画发展史上的巅峰,出现了许多专门以茶为绘画题材的茶事绘画。宋代茶画描 绘的阶层上至天子高官、下至市井民众,因此出现了不同类型的茶画。

对于宋代茶画的研究现状,大多数学者都将研究重点放在了茶画的渊源以及影响方面。 顾平在《艺术百家》一刊上发表了《茶画之缘》一文,主要论述了茶与画看似毫无关联,实 际上茶的清新与画的雅致深度契合。胡丹在《农业考古》一刊中发表的《茶画——中国历史 文化的一个窗口》一文阐述了茶画与中国茶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其中出现的品茗活动 对中国美术学、历史学等方面的深远影响。国内关于宋代茶事绘画的专业研究起步较晚,整 体上研究数量较少,因此茶画仍然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研究领域,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上 述有关茶画的研究,也对茶画的进一步探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本文分别以宋徽宗御制的《文 会图》、刘松年绘制的《撵茶图》和《茗园赌市图》为三种类型茶画的代表,合称“茶画三 图”。《文会图》主要描绘的是文人雅士集于庭院饮酒吃茶的盛大场面;《撵茶图》主要描 绘宋代文人小型雅集品茶赏画的场景;《茗园赌市图》描绘市井民间卖茶沽茗者之间的斗茶 竞卖与饮茶日常。通过这三幅茶画直观地展现宋代真实的茶事场景,打开一条接近历史真相的通道.

 、宋代“茶画三图”概述

茶事绘画简称“茶画”,宋代绘画作品数量繁多,除了出现了大量卓越的山水画之外, 还出现了许多社会风俗画,饮茶作为社会风俗的一种,也就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了绘画之中, 由此出现了专门以茶为绘画题材的茶事绘画。《文会图》《撵茶图》《茗园赌市图》三幅茶 画对宋代从上至下各阶层的茶事活动有着细致地描绘,我们将其合称为“茶画三图”。其中, 《文会图》主要描绘的是文人雅士集于庭院饮酒吃茶的盛大场面;《撵茶图》主要描绘宋代 文人小型雅集品茶赏画的场景;《茗园赌市图》描绘市井民间卖茶沽茗者之间的斗茶竞卖与 饮茶日常。

(一) 宋徽宗御制《文会图》
 

宋徽宗赵佶是一位有文艺气息的皇帝,与其说他是一位皇帝,不如称他是一位艺术家。他精通书法,开创“瘦金体成为今人模仿的典范;他擅长绘画,开创“院体画”,尤擅花鸟画;同时也对“茶”有着深深的热爱, 无一日不饮茶。赵佶经常在宫中大设茶宴招待朝廷官员与一些文人学士,有时还亲自烹茶,与茶宴上的官员学士斗酒作乐。因此, 徽宗对于茶事可谓是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他也集其经验与精华,创作出为后人所广泛阅读并源远流长的《大观茶论》一书,书中重点讲述了点茶技艺。也正是此举,助长了宋代饮茶之风的盛行,使得茶饮成为“国饮 ”。此外,宋徽宗与众多宫廷画师共同 创作《文会图》一画,并亲笔题诗于图上,使其成为宋代茶画的优秀代表作品之一。《文会图》描绘了一幅文人雅士集于宫廷宴会饮茶的盛大场面,也详尽展 示了宋代流行的点茶技艺。此画强调整体观念,但又不吝啬于对细节的刻画,十分严谨,除了“画中之言”之 外,也流露出了“画外之意”。



“文会”一词意指文人雅士相聚在一起,饮茶作画,抚琴作诗,焚香作谈的聚会,是古 代文人雅集形式之一。《文会图》也恰如其名,描绘了众多文人贤士在园林中雅集、品茶、 畅谈的场景。画面的背景是一个清新高洁,颇有韵味的雅致庭院,为文人们提供了一个恰当 的茶艺意境。画面右侧有赵佶亲笔题诗:“题文会图:儒林华国古今同,吟咏飞毫醒醉中。 多士作新知入彀,画图犹喜见文雄。”另有蔡京题诗在画上题诗:“臣京谨依韵和进:明时不与有唐同,八表人归大道中。可笑当年十八士,经纶谁是出群雄。”蔡京也是赞不绝口, 说这次的文会,比唐朝还要热闹,聚集的贤人学士比唐朝还要多。其中 “当年十八士”等 句表明《文会图》可能借鉴了“十八学士”这一主题,“十八学士”源于历史典故,指唐朝 时的十八位人才,彰显礼贤下士之德,后世画家均喜好援引此典故为画题。

 
《文会图》实在是一幅茶事佳作,同时也是反映宋代茶饮上升到“ 国饮 ”的真实写照,并且画中的人、景与物,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当然,一场完美的茶宴 背后不仅是选择的场地或者营造的氛围,更重要的还在于品茶的人。品茶的人心中真正地爱 茶敬茶,自然会静下心来细细体会茶的韵味,感受茶给自己带来的心神愉悦的感觉。同样, 如今当我们真正的静下心神,边品茶边观赏《文会图》, 自然也就能够走进此画,身临其境, 感受属于宋代的那份精致、内敛与儒雅。

(二) 刘松年绘制《撵茶图》
 
刘松年,号“清波”,又因清波门被称为南“暗门”,因此外号“暗门刘”。他是当时 的御用宫廷画师,现如今仍还流传着他的许多佳作。刘松年擅长画山水与人物,尤其擅长画 人物,并且在他众多的茶事绘画作品中,对于人物形态的刻画也是栩栩如生,让画中从事茶 事活动的人瞬间“活 ”了起来,展示给我们一幅动态的茶事图。他的茶事活动代表作品有《撵 茶图》《斗茶图》《茗园赌市图》《卢仝煮茶图》等, 并且刘松年毋庸置疑在中国绘画史上 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刘松年的茶画作品类型多样,他所刻画的在其中的人物既有儒雅文士, 也有日常生活中并不起眼的“小人物”。每一幅作品似乎都在讲一个故事,其中描写点茶、斗茶的场面十分热闹,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让观画者如身临其境、身在其中。

《撵茶图》是刘松年的代表作品之一,他细致精确的描绘了宋代点茶流程特别是撵茶这 一步骤。它的画面不像《文会图》那般恢弘复杂,画纸上只有简简单单的五个人物,却细节 生动,明明白白地将点茶的细节,特别是将“撵茶”这一步骤详细地呈现给世人,也正与其 《撵茶图》一名相呼应。从刘松年的《撵茶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宋朝文人小雅聚集饮茶、 读书、绘画、写意的生活情景,以及宋朝茶器的陈列和点茶的流程。

《撵茶图》是画家刘松年基于宋代“点茶”盛行这一背景以及他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感受和启发创作出来的作品。通过对文人品茶、下层人民为文人奉茶这一真实生活情景的提炼, 赋予画面一种文人待品茶,但茶未奉上,茶仆急切点茶的情节,并通过各种精美道具,使画 面的故事性更加完美。《撵茶图》描绘了文人雅集中点茶助兴的情节,画面左侧是正在点茶 的两位侍者;右侧是侍品茶的三位文人,其中一僧人正在执笔写字,一儒士坐在僧人对面静 静观赏,一道士坐在桌侧鉴赏画卷并观茶僧人所写内容。从这个场景不难看出,茶事活动与 文人聚会是一体的,文人聚会讲究“以茶会友”,茶事活动已成为了文人聚会不可或缺的活 动之一。当然,仅凭一幅《撵茶图》肯定无法全面概括宋人的点茶艺术,不过这种片段式的 点茶摘取,也足以体现当时文人雅士的优雅生活。



(三) 刘松年绘制《茗园赌市图》
 
《茗园赌市图》同样也是刘松年的茶画代表作品之一,但与《撵茶图》不同的是,《茗 园赌市图》关注的人物重点从文人雅士转移到了市井民众身上,并且更加注重描绘普通老百 姓生活中的茶事活动。同时,这幅作品也是茶画史上最早反应民间斗茶活动的是茶画,具有 非常深刻的意义和历史价值。就其画名来说,“茗园”是指民间饮茶的场所,如茶馆、茶肆 等;但最让人疑惑的便是“赌”字,实际上它并非我们观念之中“赌钱”的意思,而是指评 比茶叶品质的优劣以及茶艺技艺水平的高低,因此“赌市”也就不难被理解为是斗茶之地, 同时“斗茶”中的“斗”字又与“赌”字相照应,让我们画名中便能看出这是一幅关于描绘斗茶活动的茶事绘画。值得称赞的是画家刘松年打破惯例、不走寻常路,在绘画时不再仅仅 局限于描绘王公贵族或文人雅士的茶室互动,而是深入普通人的生活、扎根百姓民间,从平 民百姓中发掘斗茶之意趣,实属难能可贵。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图描绘了市井卖茶者之 间斗茶竞卖的情形,同样也是茶走向平民化、世俗化的表现,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全民参与斗 茶的盛大场面。

 

《茗园赌市图》画面可分为四个部分:最左侧一位老者正在回头观望其右侧四人斗茶的场景;其右侧四人正在斗茶,或饮茶,或擦嘴,或注水,或回味;四人右侧有一位推着茶担 正在叫卖的茶贩,他的茶担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茶具,还贴有一个“上等江茶”的字条;画 面最右侧一位购物后的妇人牵着身旁的孩童,也在回头观望身后热闹非凡的斗茶场景。刘松 年对图中人物的神态、衣着乃至茶具的刻画无不细致,淋漓尽致地描绘了街边百姓及茶贩斗 茶、卖茶的场景,的的确确是后人研究宋代茶事活动的珍贵资料。《茗园赌市图》开拓了院 体画、也开创了茶画新的主题,也代表了宋代画家开始关注百姓生活,目光广阔,着眼于人 民大众真实的社会情况。
 
二、宋代“茶画三图”里的茶事活动

宋人饮茶上至天子高官,下至平民百姓,也就理所当然出现了不同阶级、不同类型的茶 事活动。这些不同的类型的茶事活动又分别作为宋人绘画的素材,由此呈现出来多元的茶画 类型。同时,这个时期茶的社会功能也已远远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

(一) 宫廷庭院茶宴活动
 
既然画的主题是文会雅集,自然少不了茶事品茗,《文会图》为我们呈现了宋代精密复 杂的点茶技艺。《文会图》画面下方,有四人正在备茶。画面从左至右呈现出以下场景:一 位黄衣侍者正在仔细照料炉子上烧的两个白瓷汤瓶,此为点茶的一个步骤“候汤”。关于“候 汤”,不少文人都认为主要在于两方面:选水和烧水,选水和烧水都有很大的讲究。选水是 中国文化史上形成的一种风气,这种风气始于唐代陆羽,名为“品评泉水”。但宋人不如唐 人那么严苛,他们更注重水质,而不注重山泉的名声,其水质以清新甘洁为优。水质的好坏

 

对茶水的味道有很大的影响,好茶配好水,才能发挥茶与水的最大优势,给品茶人以最佳体 验。但《文会图》中主要展现的是“候汤”中烧水一画面。烧水即把握水的火候及其烧开的 程度。蔡襄认为“候汤最难,未熟则末浮,过输则茶沉”,只有掌握烧水时的最佳火候,才 能让点茶的效果呈现出最佳。

画面从左至右第二位青衣侍女手持长柄茶匙,将茶罐中的茶末盛至茶盘之上,右侧一黑 衣男子双手环抱一个青瓷大盘,最右侧茶床前一侍女正在拿着白色茶巾仔细筛选烤好的茶 末,此为点茶中“罗茶”这一步骤。“罗茶”是指仔细筛选碾好的茶,一般来说需要保证茶 末极细,这样才能够使得茶汤表面细腻有光泽,也能够最大程度上还原茶色。蔡襄《茶录》 中说:“罗细则茶浮,粗则末(水)浮”,点茶成功的要旨便是要茶末能在茶汤中浮起,多 次罗筛后才能达到这种效果,也正说明了罗茶的标准还是茶末越细越好。

茶床下方有一个竹编茶焙是用来烘烤茶叶的,这呈现了点茶过程中“炙茶”这一步骤。 “炙茶”出现于唐代,又被称为“烤茶”。其目的在于烘干茶叶在存放过程中吸入的湿气, 用烤的方式重现它原有的茶香。唐代的人们还是十分重视“炙茶”的,宋代时只会针对陈年 老茶进行这一操作,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步骤也就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其实,“点茶”的具体流程及顺序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炙茶”、“碾茶”、“罗茶”、 “候汤”、“熁盏”、“点茶”。除了《文会图》涉及到的“炙茶”、“罗茶”、“候汤” 外,还有“碾茶”、“熁盏”、“点茶”。“碾茶”是指将烘烤后的茶饼敲碎并碾成粉末,  碾的力度一定要大,才能碾碎碾细,品味茶的清香。碾的速度也要快,这样能够避免茶与碾槽接触时间太长,使其变色或者变质,使其失去原本的口感。“熁盏”是指在点茶之前先用 开水将茶盏预热,使其具备一定的温度,这样不仅能够使茶散发出清香,更能使点茶这一技 艺成功展示。“点茶”分为两个方面“调膏”与“击拂”。首先将茶末放在茶盏之中,再注 入少量开水,用茶匙搅拌使其呈现出细腻的膏状,然后环绕着茶末缓缓注入开水击拂茶汤, 使其泛起厚厚的茶末。点茶高手宋徽宗在《大观茶论》提出了“七汤点茶法”,他认为要注 汤击拂七次,详尽地描述了点茶的技巧。此外,《文会图》中呈现的其它茶具,与宋徽宗所 著《大观茶论》中均可相互照应,这也证明了《文会图》是对当时文字记载的宋代点茶场景 的真实画面呈现,具备图文互证的效果,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二) 文人雅集品茗活动
 
《撵茶图》画面左侧,有两位侍者正在忙于茶事活动。两人头戴黑色帽子,身穿素色长 衫,神情专注。左边的侍者坐在一个矮凳上,不停地转动着自己的手腕进行撵茶,石磨旁还 放置了一个清扫茶末、保持石墨干净整洁的茶帚:右边的侍者俯身弯腰,左手手持茶碗,右 手手持汤瓶,正在向茶碗中注水,茶桌上还放置了一些茶托、茶碗等其他茶具。他的左边还

 

有个烧水的茶炉,以及茶炉上方放置了一个防止烫手的茶巾。虽然与《文会图》相比,它所 呈现出的点茶步骤较少,但它以生动真实的细节,再现了宋代的点茶茶艺,特别是撵茶这一 步骤以及这一步骤所需的大部分茶具,并且它静态的画面却给人以动态的感受,又印证了刘 松年画功的精湛。
毫无疑问,《撵茶图》为我们提供了宋代撵茶时的真实资料,对我们研究点茶提供了极   大的帮助。宋代的“点茶”是在唐代的“煎茶”基础之上发展的,讲究“动静结合”,同时   也是它也为明清时期的茶艺发展奠定了基础,它处于饮茶道路中承前启后的地位。此外宋代   的茶艺对他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日本抹茶茶道就来源于宋代的点茶。点茶中的“点” 字意味着多次用汤瓶注水,对茶盏中的膏状茶末进行调制,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据宋徽宗赵佶的专著《大观茶论》中“点茶”步骤记载:“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以汤注之, 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谓之静面点……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乳 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凝而不动,谓之咬盏。宜均其轻清浮合者饮之,《桐君录》云,‘茗 有饽,饮之宜人’,虽多不为过也。 ”

(三) 市井卖茶斗茶活动
 
《茗园赌市图》画面靠左侧有四人,他们四人围在一起,有位刚喝完茶的,正在用衣服 擦拭嘴巴,一脸满足;有位正在大口畅饮,品尝茶水;一位正在俯身往茶碗中注水,神情专

 

注;一位手端茶碗,似乎正在回味那碗已入口的茶。四人右侧有一位站在茶担旁的男子,他 大声吆喝叫卖着,茶担之上摆放着些许茶具,上面还贴着“上等江水”这一字条。既然是在 市井民间,哪能少得了“看戏人”,画面最左侧的老者与最右侧牵孩子的妇人就在探头看眼 前这幅“斗茶”的热闹场景。这些“看戏人”既是斗茶活动的旁观者,又是民间斗茶活动不 可缺少的一部分。斗茶者、叫卖者、看戏人共同构成了这幅生动形象的市井卖茶斗茶图。

唐末宋初,饮茶之风盛行,茶艺方面也有所进步。此外,随着品茶鉴茶技艺的提高,人 们对茶及茶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出现了一种“斗茶”的风气。其实,“斗茶”与“点 茶”相比,是一种更具有观赏性和竞技性的茶事活动。它的出现时间比点茶早,并且两者的 侧重点并不相同。斗茶的核心主要在于五个方面,分别是“斗茶”、“斗香”、“斗色”、 “斗技”、“斗浮”。“斗茶”意为比较茶叶品质,品质高者胜;“斗香”在于品鉴茶的香 味;“斗色”在于比拼茶汤的颜色,一般来说以纯白为上品;“斗技”在于比拼点茶时的技 巧;“斗浮”在于比较击拂过后茶沫挂壁的长久,又被称为“咬盏”。斗茶时不能仅凭以上 某一方面来定胜负,而是要面面俱到,这样才算是真正的“斗茶”,才能斗出好茶。同时《茗 园赌市图》中的传达的斗茶精神,也反映了我国人民热爱饮茶并不只是图清闲、爱享受,而 是还包含着茶文化中积极乐观的一面,富有竞技精神。并且这幅画不仅有着扑面而来的强烈 的艺术气息,也满足了我们对茶文化方面的精神诉求。
 
三、宋代“茶画三图”的审美意趣

宋代茶事绘画作品的出现,使得茶文化的内涵得到了扩展,成为了一个与文学艺术等精 神文化直接相关的组成部分,同时“茶画三图”也折射出了的审美意趣。

(一) 以茶入画,雅俗共赏

1.闲适山林之雅趣

宋代茶画总是竭力营造出一种闲适自然的意境,这种意境既表现在茶事活动所发生的场 景之中,又表现于茶事活动自身。《文会图》一画虽描绘的是皇帝所组织的宫廷宴饮,但却 不在密闭的宫廷环境之中进行,而是选择在开放的庭院山林中进行,这便体现了宋人的情趣。 且不说密闭环境带给人的压抑感,富有情调的点茶、吟诗、焚香、作画与四周不透光的围墙 便没有适配性,所以大型文人雅集多选择举办于清幽雅致的开放式庭院之中。再者,若是此 次茶事活动真的发生于密不透风的城墙之内,恐怕也不会被追求雅致的宋人所绘画记录了。 《撵茶图》一画描绘的是小型文人集会,也选择了在富有诗意的场景中进行,由此足以看出, 宋代文人普遍追求有格调与高品质的生活,主张一个“雅”字。

两幅茶画中的“点茶”活动也具有“雅”的特征。前文说到“点茶”的具体流程及顺序 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熁盏”、“点茶”。 在现代很多人看来,这些步骤使点茶这一茶事活动显得过于繁琐,在操作的过程中便已消磨 了耐心。但是对于宋人来说,每一个步骤都是沉淀自我的过程,点茶完成的同时也让自己真 正地“静”了下来。再说“品茶”,既有点茶人,那便有品茶人。茶的苦与甘是人生的真实 写照,因此人们品茶的目的也不仅在于品茶的本身,还在于品味人生。茶生长于山林之间, 承载着天地万物的灵气,给人以清淡空灵的感觉,而正是这种感觉,与一些人追求超逸自然 的心境相契合,也就促使茶成为他们追求自然精神的情感寄托。于是茶往往被当作一个物质 媒介,有些人看似在作茶画,却是完完全全得将自己的高雅情趣与茶艺在结合在一起,通过茶画的形式表达自己追求闲适雅致生活的心理,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

2.市井茗园之众乐

宋代各阶层的人都痴迷于茶事活动,尽管是为生活努力奋斗的普通百姓,也并不吝啬于   将自身精力放在茶事活动上。并且宋代茶画类型多样,既有描绘文人集会的“雅”画,也有   描绘市井民众的“俗”画,《茗园赌市图》便是这样一幅“俗”画。但是画中的斗茶活动“俗” 中带雅,因为斗茶在于“点”后“斗”,点茶的过程便是一种雅,不过相较于文人雅士追求   极致的雅的情趣,市井民众更喜欢从雅中取乐,追求茶艺竞技带来的积极快感,因此民间掀   起了斗茶的热潮,随处可见斗茶的热闹场景。《茗园赌市图》便是这样一幅描绘民间斗茶景   象的茶事画作。画中的人物各个鲜活,其中有点茶的人、品茶的人、卖茶的人以及凑热闹的   观众,也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的人搭建起了斗茶的欢乐舞台,使得斗茶场景得以活灵活现地呈   现在我们面前。斗茶相比于点茶,缺少了几分雅致,但却是普通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也为   他们枯燥的生活平添了几分乐趣。“茶画”本身是一种雅致的艺术,与市井民众的生活看似格格不入,但二者结合起来却让茶画更具有生活气息,别有一番风味,同时也为宋代茶事绘 画增添了新题材。同时,以上论述也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宋代从上到下各阶层追求雅致与醉 心茶事的情趣。 
 
(二) 凡是生活,皆可美学
 
宋代诸多茶事活动流传至今,被很多人视为是非常高雅的事情。但其实对于当时的宋代 来说,这些茶事活动只是他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如同我们日常饮食一样。茶事 活动被写入诗中,作入画中,最终被艺术化的原因根本在于宋人有双发现美的眼睛。除此之 外,宋代的大环境: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足,生活节奏适宜,又使人们有充足的精力与时 间去仔细观察、细细揣摩身边的美。并且茶艺发展到宋代已逐渐精进,确实有自身美的闪光 点,值得被记录。

其次,宋人还善于创造美。他们在发现茶事活动美的同时,也不仅仅止步于发现,而是 用各种形式去记录并保留“美”的瞬间,比如茶事绘画正是宋人创造美的表现。并且宋人对 茶事绘画审美丝毫不单一,文人间优雅的点茶活动是种美,市井民间的斗茶卖茶活动也是一 种美,他们的审美为多元化的。宋代文人常表现出一种大智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拒绝 对生活中的各种美好的享受和与之相关联的文化需要。他们大都渴望在日常生活中体会美、 品味美,并将其贯穿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茶事绘画给人带来的宁静致远的意境,而这些 趣味都与他们心中的那片自由之地有关。宋代茶艺最具代表性的斗茶、点茶技艺,将茶性的 淡泊自然与茶人理想中的恬淡超脱、自适潇洒的意趣完美融合成一起,将点茶斗茶的过程成 为一次审美的流程,让我们感受到整个宋代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情趣。

所以说生活美学并不只是上层阶级的专属,美学处处都在,只是有时世人缺少发现美的 眼睛以及创造美的行为。只要细心观察、用心体会,生活处处是美学。
 
 
 
参考文献

[1] (唐)陆羽:《茶经》,北京:中华书局,2020 年.
[2] (宋)赵佶:《大观茶论》,北京:中华书局,2013 年.
[3] (宋)蔡襄:《茶录》,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 年.
[4] 沈冬梅:《茶与宋代社会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年.
[5] 张莹:《宋代茶事绘画及其文化内涵探析》(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12 年.
[6] 潘仕君、张禄:《宋代茶画中斗茶文化之精神窥析》,《文化月刊》,2020 年第4 期.
[7] 顾平:《茶画之缘》,《艺术百家》,2005 年第5 期.
[8] 胡丹:《茶画——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窗口》,《农业考古》,1994 年第4 期.
[9] 蒋琛:《宋代文学的雅俗变化与原因分析》,《才智》,2019 年第 19 期.
[10] 常雷:《<文会图>里的茶事探析》,《齐鲁艺苑》,2018 年第5 期.
[11] 沈冬梅:《宋代文人:茶文化行为主体的角色承担》,《农业考古》,2014 年第5 期. 
[12] 闫慧:《中国古代茶文化背景下的宋代茶画研究》,《福建茶叶》,2016 年第7 期.
[13] 温中良:《宋元茶画的意趣之变——以赵原<陆羽烹茶图>为例》,《美术观察》,2022 年第 12 期.
[14] 王芳:《宋代文人的书茶生活——以蔡襄<茶录>为视角》,《书法赏评》,2020 年第 1 期.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