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服务

《蔷薇园》因何成为伊斯兰文化丰碑 ——基于《蔷薇园》中所蕴含的伊斯兰人生观探究

  • 论文价格:******
  • 用途: 毕业论文
  • 作者:admin
  • 点击次数:
  • 论文字数:13212
  • 论文编号:******
  • 日期:2025-03-04
  • 来源:学术论文网
TAGS:
摘要:别林斯基深入研究了文学的民族性,认为“在任何意义上,文学都是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生活的花朵和果实。”[3]萨迪是一位穆斯林诗人,他的《蔷薇园》所体现出的思想内涵与艺术形象,都深深地打上 了阿拉伯民族的印记,因此《蔷薇园》可以被称为伊斯兰文化的丰碑。那么,《蔷薇园》成为伊斯兰文化丰碑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呢,笔者从《蔷薇园》中所蕴含的伊斯兰人生观出发,来具体分析其原因。 

关键词:《蔷薇园》;伊斯兰文化;伊斯兰人生观;两世观
 


一、两世观

佛教认为生死轮回,周而复始,今世苦海无边,来世幸福美满;基督教认为人都有原罪, 今世是用来赎罪的。而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却与其他两大宗教的主张有所不  同,伊斯兰教既追求今世幸福、也追求来世安乐,即所谓“两世幸福”“我们的主啊!求你  在今世赏赐我们美好的生活,在后世也赏赐我们美好的生活。”《古兰经》中如是说。(2:202) 从出生到死亡,这一阶段属于今世,从复生到审判之后的永恒,是为后世。

在《蔷薇园》第 1 章第 2 则中,萨迪这样写到:“行善吧,朋友,珍惜自己的生命,趁 尚未响起大限的钟声。”这里的“大限”有两重含义,一是指死亡,二是指末日,死亡是生 命的大限,末日是今世的大限。死亡并不是人生的终结,因为人生有两世,死亡仅仅是今世 的结束,死亡之后会复生,复生之后就步入后世。[8]

虽然伊斯兰教追求“两世幸福”,但是对今世和后世并非同等看待,而是有所侧重,更 加追求后世的幸福,因为今世是有限的,后世是永恒的,后世是今世的导向和结果,今生所 做的一切都是为后世做的准备。《古兰经》中是这样说的:“今世的享受比起后世的幸福来 是微不足道的。”足以见后世比今世对穆斯林来说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他们今生的生活目标 便是追求后世的永恒。

那么,穆斯林追求的永恒的后世是什么样的,《古兰经》中描述了后世的两种归宿:一 是乐园,或者称为天堂,这里环境清静幽美,树荫葱茏,流水不绝,气候宜人,物质丰富, 生活在这里的人都生活得无忧无虑,兄友弟恭,邻里和睦,社会和谐;另一种是炼狱,还可 以称为火狱,这里阴森恐怖,毒汤沸水,烈火黑烟,被投入火狱的人每日都遭受极刑,衣不 蔽体,食不果腹,生活凄惨。穆斯林在死后都会经历末日审判,生前积德行善的,后世便会 升入乐园;不信奉伊斯兰教并且作恶多端的,便会被投入火狱。今世有什么样的操行,后世 便会有相应的果报。
 
萨迪是忠实的穆斯林,他在《蔷薇园》第 7 章第 8 则中这样写道,一位父亲对儿子说: “孩子,到终审日会问你一辈子做了什么事,而不会问你的出身;会问你有什么善行,而不 会问你父亲是什么人。”可以见得,萨迪认为火狱在一定程度上警示穆斯林约束行为、坚定 信仰,乐园鼓励穆斯林在内心深处因为对未来永恒幸福的期望而坚守信仰、积德行善。
伊斯兰教追求“两世幸福”,重视今世的幸福,更追求后世的永恒,今世有什么样的操 行,后世便会有相应的果报,正是在这样的理念的指导下,萨迪创作出《蔷薇园》, 来指引 人们坚守信仰,积德行善。

二、生死观

伊斯兰教认为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以及人类的命运都是由真主提前规定的,人类无法超   脱这种规定,这便是前定。所以,人类的生死也来自于真主的前定,生不由人,死亦不可免。  《古兰经》是这样说的:“不得真主的许可,任何人都不会死亡;真主已注定各人的寿限了。” 在《蔷薇园》第 8 章的第 76 则中可以找到验证,萨迪说:“注定打不到鱼的渔夫就是到了   底格里斯河也打不到鱼。不该死的鱼,落到沙滩上也还是能逃命。”可见萨迪深受伊斯兰“前   定说”的影响,认为人的生死来自于真主的掌控,人类是无法超脱的。在第 2 章第 17 则中,  萨迪向我们介绍了一名徒步旅行者的经历,尽管周围的人都建议他为了安全尽早回家,但他   并未放在心上,继续前行。在旅途中,与他同行的一个体格健壮的男子突然去世,这名徒步   旅行者便开口说:“尽管途中充满了困难,但我并未死去,你骑着骆驼竟然不行了。”这一  则也同样证实了如上所述。

生是真主的恩赐,人类应珍爱生命、积极进取。《古兰经》中说:“真主创造天地,并 从云中降下雨来,而借雨水生产各种果实,作为你们的给养……”(14:32)“他已为你们 创造大地上的一切事物…… ”(2:29)对于穆斯林而言,应该感恩真主的赐予,应该珍爱 生命,积极进取谋求今世幸福。

死是真主的定制,人类应坦然面对、无怨无惧。《古兰经》道: “我曾将死亡分配给你 们……”(56:60)“每一个有气息的,都要尝死的滋味,然后,你们将被召归于我。”(29: 57)对于穆斯林而言,死也是真主的渴望,是真主的呼唤,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面对死 亡时应保持冷静;再者,死亡标志着今世生活的终结和后世生活的开端,对于那些坚守正义 和积德行善的穆斯林来说,这是从当下幸福走向未来幸福的关键时刻,因此他们理应毫无畏 惧。

在《蔷薇园》第 1 章第 17 则中,主要讲了国王阿努席拉旺在听闻自己的一个对头死亡 的消息之后并没有感到高兴,至于原因何在则借由国王之口说出了“我们谁也无法在世上永 生”这句话,表明萨迪认为死亡是不可捉摸的。作为伊斯兰教的忠实信徒,萨迪在伊斯兰信 仰和文化的深刻影响下,在其成长和探索过程中,塑造了自己独有的对生与死的看法:重视 生命的意义,积极进取,同时也要努力追求后世的幸福,面对死亡,要从容应对。并将这些 观点体现在《蔷薇园》中。
 
三、贫富观

在伊斯兰教的信仰中,所有的财富都是由真主赐予的,个人则被视为今世财富的代管者, 个人有对财富的占有、使用以及相应的分配权利。《古兰经》中多次提到“天地万物都是真 主的”(2﹕ 116)。最终,财富的真正掌控权属于真主。既然人类拥有对财富的使用权,所以 对于财富应该有效地利用,尤其是对于富人来说,萨迪对此深信不疑,并且极力支持富人有 效地利用财富,在《蔷薇园》第 8 章第 1 则中,萨迪说:“幸运者自己耕种,自己享用,不 幸者抛下财产,撒手而去”,这便是他支持富人有效利用财富的证据。

萨迪认同财富的作用,但是也深知财富并不是万能的。中国有句老话说“有钱能使鬼推 磨”,当然,在萨迪生活的时代也同样适用,钱确实能解决很多问题,但是钱并不是万能的, 我们可以从《蔷薇园》中找到依据并且试图去理解。在第 8 章第 15 则中有这样一句话“凡 事能以黄金化解的问题,没有必要铤而走险。阿拉伯人有言,剑是最后的办法”,钱确实能 解决很多问题。在第 3 章第 17 则中,萨迪是这样说的:“在飞沙走石干旱的沙漠,珍珠和 贝壳同样不能解渴;当一个人饿得昏倒在地,黄金与瓦片同样没有意义。”在这种情况下, 钱发挥不了任何作用。

在伊斯兰教的观点中,财富的分配是不平等的,存在贫穷和富裕的情况,这是人们生活 中的常态。但是贫者不能因为贫穷而自暴自弃,富者也不能因为富有而不思进取,拥有财富 的多少不会决定人们后世的去向(乐园或者火狱),是否行善积德才是决定因素,富人和穷 人都应积德行善。因此,伊斯兰教主张富人应当慷慨解囊、救困济贫;穷人应保持积极的态 度,勤奋努力地生活。通过富人和穷人的共同努力,缩小贫富之间的差距,富人和穷人不是 分歧对立的关系,而是和谐共生的关系,这就是伊斯兰教的贫富观。

《蔷薇园》第 7 章 20 则讲述了萨迪与一个圣徒开展了一场关于贫富的争论的故事。圣 徒因为长期生活贫困,对富人有着深深的敌意,萨迪长期受到富人的接济与恩惠,认为他的 观点有失偏颇。于是,萨迪和圣徒开始了唇枪舌战,不过两人各有各的观点,谁也不肯让步, 最终两人大打出手。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得不把穆斯林法官带到法庭上来进行审判。法官 指出,并不是每个富人都像萨迪所说的那么慷慨和仁慈,也不是每个富人都像圣徒所说的那 样盛气凌人、刻薄吝啬,也不是所有的穷人都是作奸犯科和自甘堕落的。在法官有理有据的 诉说中,萨迪和圣徒化解了彼此的矛盾,这正是伊斯兰教所希望看到的,萨迪作为忠实的穆 斯林,将伊斯兰教的贫富观生动地表达了出来,“贫苦的人们若注定贫困度过一生,你不要 口出怨言责怪天命。富人啊,你们有财产也有好命运,应求取两世功德,自己享用也周济别 人”。

伊斯兰教的贫富观渗透在《蔷薇园》中,借萨迪之手向世人传达:财富都是由真主赐予 的,人们应该有效利用财富,但是财富也不是万能的。富人应当慷慨解囊、救困济贫;穷人 应保持积极的态度,勤奋努力地生活。通过富人和穷人的共同努力,缩小贫富之间的差距, 共同致力于后世幸福。
 
四、交友观

人本身是社会的动物,伊斯兰教也确信这一点,因而鼓励人们广泛结交朋友。

伊斯兰教启示穆斯林与正直的人交朋友。《古兰经》提示人类在结交朋友时,应该重视 人品,把人品放在首位。因此启示我们选择品行端庄的人作为朋友,应该把穆斯林作为首选, 因为彼此有共同的信仰可以避免诸多误会和猜忌。萨迪本身是一个善于结交朋友的人,可以 说广交天下好友,虽然《蔷薇园》中关于交友的内容并不多,但是萨迪关于交友的认识足以 给世人一些指引,如第 1 章第 16 则:“你富贵时奢谈友谊的人并不是朋友,你穷困潦倒时 携起你手的人才是朋友”,患难才能见真情,交友时应该看重朋友的人品,与正直之人结交。

伊斯兰教启示穆斯林与诚实的人交朋友。《古兰经》有言:“信道的人们呀!你们要敬 畏真主,要和诚实的人在一起。”﹙9 ︰ 119)可见,伊斯兰教把朋友关系看的非常重要,告 诫穆斯林和诚实之人保持友好关系。萨迪在《蔷薇园》中有相关描述。

这与孔子的“益者三友”之二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就是“友直友谅友多闻”中的“友直” 和“友谅”,“友直”强调朋友应该正直耿直、不邪曲,“友谅”认为朋友应该诚实守信、  不欺骗。

萨迪也深谙与朋友的相处之道,他认为,在与朋友的相处之中,我们应该既要注意不要 不及,也要避免过度,要有节制,做到恰如其分。在第 2 章的第 30 则里,萨迪引用了圣人 穆罕默德的一个故事,描述了某人每天都会去见穆圣,因此穆圣对他说:“如果你隔天再来 一次,我们的关系就会变得更加亲密。”朋友间的交往,宜恰到好处。与朋友的拜访,哪怕 不是有所求,也不应过于频密。如果这样的行为干扰了朋友的日常生活,那么这段深厚的友 情可能就不会维持很长时间。

《蔷薇园》实在地践行了安拉有关交友的启示:人们应广泛结交朋友,选择正直、诚实 的人做朋友,与朋友的相处应注意分寸。

五、有度观

伊斯兰教要求人们做任何事都应有度,践行中庸之道。安拉在《古兰经》中告诫人类: “信奉天经的人呀,你们对于自己的宗教,不要无理地过分。”对此萨迪在《蔷薇园》中有 许多论述。

行事有度,首先体现在饮食上。伊斯兰教认为食物是真主的恩赐,应该饮食有度,并提 出了具体的行为要求。《古兰经》中规定了穆斯林的六大功课,其中之一便是斋功,即斋戒, 伊斯兰教要求在伊斯兰教历的九月整个月份里,在太阳升起之前的一个半小时,到这一天的 日落之前,成年男女禁止饮食、房事以及其他任何非礼行为。外出旅行的,生病的,怀孕的, 经期的妇女可以欠斋待补,长期生病不能补斋的可以布施贫民食物予以补偿。在这一月的最 后一日,当人们看见新月的时候,斋月便结束了。通过斋戒,可以让穆斯林在斋戒时体验穷 人的食不果腹,进而懂得施舍;在开斋后品尝食物的美好,进而懂得珍惜。

在《蔷薇园》第 3 章第 4 则中,萨迪讲述了一个名医的故事:伊朗国王委派一位名医前往阿拉伯,帮助穆罕默德和他的信徒,结果许多年过去了,也未听闻有人生病,于是这位医 生在求助穆圣之后才得知原因,原来这里的人们不饥不食且食不过饱,一直保持饮食有度的 良好习惯,因此身体非常健康。这恰恰体现了伊斯兰教饮食有度的主张,食物是由真主所赐,进食是为了维持生命,进一步履行真主规定的义务。[8]

其实,有度的观点适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即使是美德,也 应适当注意,不能滥发善心。萨迪在第 7 章第 5 则中讲了一个关于施舍有度的故事,一个年 轻人,一夜暴富,从此生活挥霍奢侈,但也慷慨施舍贫民。由于《古兰经》有言: “他们用 钱的时候,既不挥霍,又不吝啬,谨守中道。 ”(25 :67)萨迪建议他在花费时要有节制,甚 至在施舍时也要考虑到未来的生活,但这个人对此充耳不闻。过了一段时日,这个年轻人果 真陷入了街头乞讨的困境之中。正如前文提到的,伊斯兰教在宗教功修方面通常强调“先己 后人”的观念,只有当自己首先做到最好时,才能身体力行,助人为乐。即便是简单的施舍, 也应该在确保自己的日常开销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进行,这样有助于持续的施舍和受赠者的自 食其力。除了这些,萨迪也持有宽容应当适度的观点。因此,在处理美德时,要懂得斟酌分 寸,不可过于慷慨。在第 8 章的第 19 则里,萨迪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过度的愤怒会让人 感到恐惧,过于的温柔也可能导致失去威严。 ”尽管伊斯兰教强调了宽容和博爱的重要性, 但它绝不能偏离有度的原则,即便是宽容,也应该是有原则的。

伊斯兰教有度的观点适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饮食有度是伊 斯兰教的突出特点。即使是美德,也应有度,不能滥发善心。《蔷薇园》通过生动的寓言, 向人们传达了有度观。

结语

综上所述,关于伊斯兰教的人生观,追求两世幸福是其他一切追求的前提,两世观自然 而然成为其他观念的前提和基础。生死观是由两世观延伸出来的观念,生或死皆由真主前定, 今世珍惜生命,不畏死亡,自然后世幸福永恒。财富皆由真主赐予,尽管有贫富不均,但不 论穷富都有相同的使命,即通过共同努力缩小贫富差距,行善积德,共同致力于后世幸福。 交友观和有度观作为人们行为的指引,在今世具体的生活实际中发挥作用,积累通向后世的 善因。

萨迪《蔷薇园》中渗透着伊斯兰人生观,萨迪以兼顾今世和后世的两世观为基础,从不 同方面对世人提出约束自身行为的要求(尊崇真主,相信前定,积德行善,行事有度,追求 后世),以期实现两世幸福。《蔷薇园》中所蕴含的包括两世观、生死观、贫富观、交友观 和有度观在内的人生观,都闪耀着伊斯兰文化的光辉,《蔷薇园》因此成为伊斯兰文化的丰 碑。


 
参考文献

[1]  [波斯]萨迪著.蔷薇园.张鸿年译.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年 6 月.
[2] 马坚译.古兰经.麦地那 麦地那:法赫德国王《古兰经》印刷局
[3] 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8:73.
[4]  巴拉提,刘闽.伊斯兰文化的丰碑——浅谈萨迪散文诗集《蔷薇园》[J].中国穆斯林,2002(06):39-41.
[5] 黎跃进.勇气 ·探索 ·智慧 ·文采——评萨迪的《蔷薇园》[J].岳阳师专学报,1984(Z1):14-21.
[6] 艾山 · 马木提.波斯古典文学光辉的代表作《蔷薇园》 [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1989(01):51-54.
[7] 王锋.伊朗杰出的穆斯林诗人萨迪和他的《蔷薇园》[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02):19-23.
[8] 向萧.《蔷薇园》中的伊斯兰思想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
[9] 韩文慧.浅论《蔷薇园》中的伊斯兰生命哲学[J].昌吉学院学报,2011(03):39-42.
[10] 彭龄,章谊.漫游萨迪 ·设拉子依的《蔷薇园》[J].世界文化,2016(08):35-37.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