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本汉是一名杰出的汉学家,从青年时期就表现出了对方言、语言学和汉学的喜爱,在他一生 的学术研究中,绝大数精力都奉献给了汉学研究。高本汉一生一共来过两次中国,但是他阅读过大量的汉 学文献,书信交往频繁。受益于此,他对中国古代音韵学、青铜器中的文刻以及多地方言都做出了丰富的 研究成果。高本汉善于运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语言的特点。在学生马悦然给他的传记《我 的老师高本汉——一位学者的肖像》中,我们纵观了高本汉的成长经历和学术研究,其中涉及到了诸多关 于生活和学术研究细节,为后人研究高本汉的学术成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同时,字里行间流露着学生马 悦然对老师高本汉的尊敬和崇拜,二人在汉学研究中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共同努力将汉学研究之风兴于法 国、盛于世界。
关键词:高本汉、比较语言学、古汉语音韵学、青铜器、马悦然
瑞典学家高本汉(1889-1978)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语言学家、汉学家之一,他在世期 间担任哥德堡大学教授、校长和远东考古博物馆馆长。他一生著作颇丰,对方言学、语言学、 汉学、音韵学等都保持着极高的热忱。在他的研究中,汉学和语言学的地位尤为突出,瑞典 汉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的建立,高本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且他在研究古今汉语语音和汉 字演变的过程中,运用了欧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吸收了历代汉学研究者的成果,形成了自 己的汉学研究方法,具有独特的创新性。在他长达七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传奇中,给后人留下 了累累硕果,去世后的第七年(1995),高本汉的得意门生马悦然为他作此传,这份学术性 传记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于 2009 年《我的老师高本汉》(李之义译)中文译本开始出版, 对中国的海外汉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光前裕后——将汉学文化发扬光大
高本汉一生成就颇丰,其中也包括“光前裕后”的教育行为,他给后世留下了更多的人 才财富,其中包括林西莉、安德森、埃格罗兹、何亨利、马悦然等人,后三人分别成为哥本 哈根奥斯陆及斯德哥尔摩的汉学教授,且掌握学术决策权,因此主导了三个斯堪的纳维亚国 家的汉学发展。马悦然最为中国大众所熟悉,他是瑞典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之一,作为一名汉 学家,为中国文学作品提名并争取诺贝尔文学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与众多中国文学作家 都是很好的朋友,例如莫言。马悦然多次来到中国,对这里怀有浓厚的感情,十分熟悉中国 的古代汉语和音韵学,他还曾参与中国西南方言的调查工作,对中国西南官话和西南方言的 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马悦然和他的老师都是有承续、有创新的杰出汉学研究者。
在《我的老师高本汉》中,作者附以“一位学者的肖像”,将高本汉的成长背景、教育经历和学术成就等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在书中,我们能够从高本汉的 不同成长时期纵观他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发展,具有对比性。他对中国的兴趣从青年时期就已 经萌芽,从初次接触中国戏剧到深入研究中国音韵学和青铜器,表现了他逐渐深入探究中国 文化的态势。
在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中,高本汉唯独钟爱《左传》, 其中的语言学知识更是让他痴 迷,在后来给学生讲古汉语课程时,高本汉都会将《左传》作为入门篇目。因此,他的诸多 学生也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马悦然便是其中之一。并且在高本汉的学术生涯中,他 专攻的汉语语言学和青铜器领域的知识也多与《左传》有关。
二、纵观古今,用比较语言学看古汉语音韵
高本汉十分关注中国学术界语言的发展现状和研究结果,当时,他在中国有着中央研究 院院士的头衔,他是傅斯年、顾颉刚、杨振声等人于 1928 年创设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 研究所时所聘的三位外籍通讯院士之一(另外两位:东方学家伯希和(1878—1945)和藏学 家穆勒(1863—1930))。到 1935 年,由于外部原因,高本汉离开史语所,但他仍然关心 中国历史和语言的学术研究。在书中记载:1948 年 5 月春季学期结束以后,高本汉在洛克 菲勒基金会的项目支持下,开始了第三次的国外长途旅行,这次学术访问的目的地是美国与 加拿大,借此机会,他终于又与中国朋友重逢。“能与老朋友重逢一定使高本汉感到很高兴, 他们是在耶鲁大学客座讲学的傅斯年和罗常培以及哈佛—燕京学社客座教授李方桂。恰逢傅 斯年于 1947 年 6 月赴美养病,于是得以与高本汉会晤。傅氏在其致中央博物院函中谈及, 高本汉将赠送全套《远东博物馆集刊》(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e, 简称 BMFEA)之事。傅斯年又于当年 5 月 25 日分别致函王德芳、王世杰,述及将有高本汉 的学生六人到中国留学事宜,希望当时的南京政府给予方便。”i由此可见,高本汉对中国 语言研究的青睐,对汉语文化的热忱。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国际局势的形态中看,他们能够 选择一个欠发达的国家进行研学,便体现了师生一行人对中国油然地喜爱。
高本汉在对汉学进行研究时,前人的研究背景和成果对他帮助很大,他将前人知识成果 吸收内化,然后利用新的研究角度拓展视野。第一,他运用娴熟的德国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 法理论学习语言学。林语堂在《八十自述》中也曾提起过德国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并对它与 中国音韵学的关系做了简要评述:“不久之后,我就因为莱比锡大学是印欧文法的比较哲学 的重镇,而被它吸引住了。德国的许多语言学方法和书籍都与中国古音的‘等韵’研究有关, 分别古韵对于决定古音是极有价值的。 ”ii第二,他运用印度支那比较语言学,在张世禄先 生翻译、罗世培先生提供书名意见出版的《汉语词类》中,高本汉在研究中国的语源学时, 认为印度支那比较语言学十分重要。可见,高本汉以德国历史比较语言学为基础,收集采纳 多种形式的比较语言学,最终形成了“高本汉”式的语言学比较方法,这对他研究汉学音韵、 古代汉语提供了有力的推动。
由高本汉的学术研究脉络观之,他于 1926 年完成其名山之作《中国音韵学研究》后, 陆续发表了《原始中国语为屈折语》、《中国语分析字典》、《谐声字体的原则》、《上古 中国音当中的几个问题》、《藏语和汉语》、《诗经研究》、《老子韵考》, 其中后两本都涉及周秦古音学,可见高本汉研究古代音韵语言的层级深、历史时期古早,难度大,风险高, 可依据资料少。在研究上古音时,高本汉从韵图看中国古音韵的研究中:在他之前,西方学 者通常是拿《指掌图》和《切音指南》作为研究古音的参考。《韵镜》回归中土以前,学者 们较为倚重的韵图就是《指掌图》,它的影响力远比《七音略》、《四声等子》要大。马伯 乐(1912)当年研究安南语音,参考的几种韵图,就把《指掌图》排在首位。在马伯乐之前,西 方也有学者依据《切音指南》研究古音的,例如,武尔披齐利的《中国音韵学》、商克的《古 代汉语发声学》等。 iii高本汉参考这两种韵图,其实是沿袭前人的做法,但是,在他对韵图 的研究中,忽略等韵源流、选择的韵图不合理,这些因素自然会给他的研究带来一些不利影 响。iv在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叙述了高本汉对《切韵》的重视和发现:高本汉于 1910 年 4 月底抵达中国,1911 年 11 月中下旬回国。在中国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收集了大量方言资料, 但是该如何处理这些资料,起初并没有明确的思路。“说起来很有意思,高本汉在中国待了 差不多整整一年以后,仍然没有定下来论文的题材”。他在 1911 年底回到欧洲之后,由于 研究方向不明朗,曾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感到厌烦,甚至有放弃从事语言比较研究的计划。博 士论文原来打算写关于中国汉朝社会形态和社会关系方面的,后来才改到语言学方面。1913 年 4 月 21 日,他在一封信里提到:“我想为我调查的材料找到一个可靠的出发点。”这个 时候他才意识到需要给自己的研究找个出发点。而找到《切韵》作为出发点的时间大概在 1913 年底。“直到 1913 年 12 月,离答辩还有一年半的时间,伯希和才证实,对高本汉的 构拟工作来说,《广韵》是最详尽的材料来源”。这时方言调查已经结束了,方言点的分布 自然不受他对《切韵》音系看法的影响。v在此期间,他一直生活在太原等北方一带,因此 他对韵图和音韵的研究更贴合古义。
在高本汉的汉语语音研究中,他与传教士的通信格外重要,因为“1913 年高本汉给茵 娜的信中提到,他给在中国的瑞典传教士寄了 30 封信 “花了足足六克朗的邮票钱,每一封 信里都有 46 个当地方言的问题,信中还包含很多请求传教士提供关于当地方言的资料的调 查表”。vi高本汉本人只来过两次中国,但是却对中国诸多地区的方言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 献,其中,除了他自身的博学多识和对中国古汉语的深入钻研之外,往来的书信中,在华的 传教士也对他的研究帮助颇丰。
三、探究古器,用语言学分析青铜器刻文
在高本汉多年的汉学研究中,他的成就贡献不仅在一枝上绽放光彩,而是在多方面各开 繁花。高本汉是一位真正热爱中国文化的人,尤其是中国古代的文学、习俗、器物、语言等 各个方面,他的研究重心始终放在古代文化中,不仅对音韵学做出巨大贡献,他对青铜器的 研究也具有独到的见解,值得后世珍视。
青铜器不仅是一件简单的庞大器物,古人早已对上面独特的铭文进行了早期的文字学研 究,青铜器在宋代大量出土,受到贵族与士大夫的争相收藏,金石学也由此产生。传统的金 石学更多地受到训诂学的影响,着重于古文字的考证与释义,对青铜器的研究更倾向于语言 学。中国的青铜器研究有数百年的历史沉淀,悠久的研究传统在 20 世纪之初与西方文化产 生了强烈地碰撞。现代科学与考古学的传入为青铜器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进而青铜器的出土发掘信息也更为准确完善。高本汉具有深厚的语言学功底及丰富的中国文化研究, 他较为关注的是在汉语音韵学、考古学等方面的研究。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使他在青铜器 研究方面较其他海外学者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他曾相继发表了《中国青铜器中的殷与周》、 《淮与汉》、《殷代的一些武器和工具》、《远东博物馆的一些新青铜器》、《先汉铜镜》 等一系列著作,为中国青铜器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在青铜器的器型研究方面,高本汉从青铜刀的柄部入手,大量的收藏和对比分析之后, 他将商周时期的青铜刀主要划分为四种类型:直柄无首刀、铃首刀、兽首刀、环首刀。vii直 至 20 世纪 80 年代才证实高本汉这一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在纹饰研究方面,高本汉强调应先 确定铭文的年代及分类,在此基础上纹饰和器型的年代划分就一目了然。他根据这一理论将 青铜器的纹饰分为三个时期:古典期(殷时期:BC1122,殷周时期:BC1122-BC950)、中周 期(BC950-BC650)、淮式期(BC650-BC200)。他的划分与郭沫若相类似,都认为青铜器艺术 的鼎盛时期在商末,再一次的革命性变化在西周中期。随后他将古典时期的青铜器进一步分 为 A(写实性饕餮纹)、B(“抽象”分解性饕餮纹)、C 三类,并且 A 类纹样从不和 B 类纹 样出现在同一种器物上,C 类纹样则是 A、B 类的创新结合的产物。因此高本汉认为这种情 况的出现是因为古代工匠具有“世袭制”的特点,在技术的传承中逐渐演变出这些变化,且 A 类要早于 B 类,他得出了纹饰的“写实性”要早于“抽象性”的结论。在高本汉对青铜器 的研究中,众多学者对他的研究方法褒贬不一。在清末民国时期,外国侵略者掠夺了大批中 国宝物,这些器物是高本汉在国外可以直接鉴赏的实物渠道。在 20 世纪上半叶,以高本汉 为代表的汉学家对中国青铜器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多个研究领域挖掘青铜器中刻有 的中国古代文化信息,填补了中国当时对青铜器研究的空白领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古代文 明与文化的繁荣。
四、结语
在《我的老师高本汉——一位学者的肖像》中, 我们看得到的不是一位严肃认真的学术 研究者形象,在马悦然的传记中,描写了他从幼时到求学经历、从成长经历再到学术成就的 诸多方面,将他在生活中有趣、在治学中严谨、在交友中随和、在亲人中友好的学者和儒者 形象刻画出来。这本书也同样补充了对高本汉汉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类例详细地介绍了他 的治学生涯和成长过程,塑造了一个成功的汉学家、语言学家形象,值得每一个热爱语言学 和文字学的有志者尊膜!
关键词:高本汉、比较语言学、古汉语音韵学、青铜器、马悦然
瑞典学家高本汉(1889-1978)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语言学家、汉学家之一,他在世期 间担任哥德堡大学教授、校长和远东考古博物馆馆长。他一生著作颇丰,对方言学、语言学、 汉学、音韵学等都保持着极高的热忱。在他的研究中,汉学和语言学的地位尤为突出,瑞典 汉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的建立,高本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且他在研究古今汉语语音和汉 字演变的过程中,运用了欧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吸收了历代汉学研究者的成果,形成了自 己的汉学研究方法,具有独特的创新性。在他长达七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传奇中,给后人留下 了累累硕果,去世后的第七年(1995),高本汉的得意门生马悦然为他作此传,这份学术性 传记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于 2009 年《我的老师高本汉》(李之义译)中文译本开始出版, 对中国的海外汉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光前裕后——将汉学文化发扬光大
高本汉一生成就颇丰,其中也包括“光前裕后”的教育行为,他给后世留下了更多的人 才财富,其中包括林西莉、安德森、埃格罗兹、何亨利、马悦然等人,后三人分别成为哥本 哈根奥斯陆及斯德哥尔摩的汉学教授,且掌握学术决策权,因此主导了三个斯堪的纳维亚国 家的汉学发展。马悦然最为中国大众所熟悉,他是瑞典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之一,作为一名汉 学家,为中国文学作品提名并争取诺贝尔文学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与众多中国文学作家 都是很好的朋友,例如莫言。马悦然多次来到中国,对这里怀有浓厚的感情,十分熟悉中国 的古代汉语和音韵学,他还曾参与中国西南方言的调查工作,对中国西南官话和西南方言的 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马悦然和他的老师都是有承续、有创新的杰出汉学研究者。
在《我的老师高本汉》中,作者附以“一位学者的肖像”,将高本汉的成长背景、教育经历和学术成就等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在书中,我们能够从高本汉的 不同成长时期纵观他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发展,具有对比性。他对中国的兴趣从青年时期就已 经萌芽,从初次接触中国戏剧到深入研究中国音韵学和青铜器,表现了他逐渐深入探究中国 文化的态势。
在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中,高本汉唯独钟爱《左传》, 其中的语言学知识更是让他痴 迷,在后来给学生讲古汉语课程时,高本汉都会将《左传》作为入门篇目。因此,他的诸多 学生也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马悦然便是其中之一。并且在高本汉的学术生涯中,他 专攻的汉语语言学和青铜器领域的知识也多与《左传》有关。
二、纵观古今,用比较语言学看古汉语音韵
高本汉十分关注中国学术界语言的发展现状和研究结果,当时,他在中国有着中央研究 院院士的头衔,他是傅斯年、顾颉刚、杨振声等人于 1928 年创设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 研究所时所聘的三位外籍通讯院士之一(另外两位:东方学家伯希和(1878—1945)和藏学 家穆勒(1863—1930))。到 1935 年,由于外部原因,高本汉离开史语所,但他仍然关心 中国历史和语言的学术研究。在书中记载:1948 年 5 月春季学期结束以后,高本汉在洛克 菲勒基金会的项目支持下,开始了第三次的国外长途旅行,这次学术访问的目的地是美国与 加拿大,借此机会,他终于又与中国朋友重逢。“能与老朋友重逢一定使高本汉感到很高兴, 他们是在耶鲁大学客座讲学的傅斯年和罗常培以及哈佛—燕京学社客座教授李方桂。恰逢傅 斯年于 1947 年 6 月赴美养病,于是得以与高本汉会晤。傅氏在其致中央博物院函中谈及, 高本汉将赠送全套《远东博物馆集刊》(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e, 简称 BMFEA)之事。傅斯年又于当年 5 月 25 日分别致函王德芳、王世杰,述及将有高本汉 的学生六人到中国留学事宜,希望当时的南京政府给予方便。”i由此可见,高本汉对中国 语言研究的青睐,对汉语文化的热忱。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国际局势的形态中看,他们能够 选择一个欠发达的国家进行研学,便体现了师生一行人对中国油然地喜爱。
高本汉在对汉学进行研究时,前人的研究背景和成果对他帮助很大,他将前人知识成果 吸收内化,然后利用新的研究角度拓展视野。第一,他运用娴熟的德国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 法理论学习语言学。林语堂在《八十自述》中也曾提起过德国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并对它与 中国音韵学的关系做了简要评述:“不久之后,我就因为莱比锡大学是印欧文法的比较哲学 的重镇,而被它吸引住了。德国的许多语言学方法和书籍都与中国古音的‘等韵’研究有关, 分别古韵对于决定古音是极有价值的。 ”ii第二,他运用印度支那比较语言学,在张世禄先 生翻译、罗世培先生提供书名意见出版的《汉语词类》中,高本汉在研究中国的语源学时, 认为印度支那比较语言学十分重要。可见,高本汉以德国历史比较语言学为基础,收集采纳 多种形式的比较语言学,最终形成了“高本汉”式的语言学比较方法,这对他研究汉学音韵、 古代汉语提供了有力的推动。
由高本汉的学术研究脉络观之,他于 1926 年完成其名山之作《中国音韵学研究》后, 陆续发表了《原始中国语为屈折语》、《中国语分析字典》、《谐声字体的原则》、《上古 中国音当中的几个问题》、《藏语和汉语》、《诗经研究》、《老子韵考》, 其中后两本都涉及周秦古音学,可见高本汉研究古代音韵语言的层级深、历史时期古早,难度大,风险高, 可依据资料少。在研究上古音时,高本汉从韵图看中国古音韵的研究中:在他之前,西方学 者通常是拿《指掌图》和《切音指南》作为研究古音的参考。《韵镜》回归中土以前,学者 们较为倚重的韵图就是《指掌图》,它的影响力远比《七音略》、《四声等子》要大。马伯 乐(1912)当年研究安南语音,参考的几种韵图,就把《指掌图》排在首位。在马伯乐之前,西 方也有学者依据《切音指南》研究古音的,例如,武尔披齐利的《中国音韵学》、商克的《古 代汉语发声学》等。 iii高本汉参考这两种韵图,其实是沿袭前人的做法,但是,在他对韵图 的研究中,忽略等韵源流、选择的韵图不合理,这些因素自然会给他的研究带来一些不利影 响。iv在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叙述了高本汉对《切韵》的重视和发现:高本汉于 1910 年 4 月底抵达中国,1911 年 11 月中下旬回国。在中国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收集了大量方言资料, 但是该如何处理这些资料,起初并没有明确的思路。“说起来很有意思,高本汉在中国待了 差不多整整一年以后,仍然没有定下来论文的题材”。他在 1911 年底回到欧洲之后,由于 研究方向不明朗,曾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感到厌烦,甚至有放弃从事语言比较研究的计划。博 士论文原来打算写关于中国汉朝社会形态和社会关系方面的,后来才改到语言学方面。1913 年 4 月 21 日,他在一封信里提到:“我想为我调查的材料找到一个可靠的出发点。”这个 时候他才意识到需要给自己的研究找个出发点。而找到《切韵》作为出发点的时间大概在 1913 年底。“直到 1913 年 12 月,离答辩还有一年半的时间,伯希和才证实,对高本汉的 构拟工作来说,《广韵》是最详尽的材料来源”。这时方言调查已经结束了,方言点的分布 自然不受他对《切韵》音系看法的影响。v在此期间,他一直生活在太原等北方一带,因此 他对韵图和音韵的研究更贴合古义。
在高本汉的汉语语音研究中,他与传教士的通信格外重要,因为“1913 年高本汉给茵 娜的信中提到,他给在中国的瑞典传教士寄了 30 封信 “花了足足六克朗的邮票钱,每一封 信里都有 46 个当地方言的问题,信中还包含很多请求传教士提供关于当地方言的资料的调 查表”。vi高本汉本人只来过两次中国,但是却对中国诸多地区的方言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 献,其中,除了他自身的博学多识和对中国古汉语的深入钻研之外,往来的书信中,在华的 传教士也对他的研究帮助颇丰。
三、探究古器,用语言学分析青铜器刻文
在高本汉多年的汉学研究中,他的成就贡献不仅在一枝上绽放光彩,而是在多方面各开 繁花。高本汉是一位真正热爱中国文化的人,尤其是中国古代的文学、习俗、器物、语言等 各个方面,他的研究重心始终放在古代文化中,不仅对音韵学做出巨大贡献,他对青铜器的 研究也具有独到的见解,值得后世珍视。
青铜器不仅是一件简单的庞大器物,古人早已对上面独特的铭文进行了早期的文字学研 究,青铜器在宋代大量出土,受到贵族与士大夫的争相收藏,金石学也由此产生。传统的金 石学更多地受到训诂学的影响,着重于古文字的考证与释义,对青铜器的研究更倾向于语言 学。中国的青铜器研究有数百年的历史沉淀,悠久的研究传统在 20 世纪之初与西方文化产 生了强烈地碰撞。现代科学与考古学的传入为青铜器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进而青铜器的出土发掘信息也更为准确完善。高本汉具有深厚的语言学功底及丰富的中国文化研究, 他较为关注的是在汉语音韵学、考古学等方面的研究。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使他在青铜器 研究方面较其他海外学者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他曾相继发表了《中国青铜器中的殷与周》、 《淮与汉》、《殷代的一些武器和工具》、《远东博物馆的一些新青铜器》、《先汉铜镜》 等一系列著作,为中国青铜器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在青铜器的器型研究方面,高本汉从青铜刀的柄部入手,大量的收藏和对比分析之后, 他将商周时期的青铜刀主要划分为四种类型:直柄无首刀、铃首刀、兽首刀、环首刀。vii直 至 20 世纪 80 年代才证实高本汉这一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在纹饰研究方面,高本汉强调应先 确定铭文的年代及分类,在此基础上纹饰和器型的年代划分就一目了然。他根据这一理论将 青铜器的纹饰分为三个时期:古典期(殷时期:BC1122,殷周时期:BC1122-BC950)、中周 期(BC950-BC650)、淮式期(BC650-BC200)。他的划分与郭沫若相类似,都认为青铜器艺术 的鼎盛时期在商末,再一次的革命性变化在西周中期。随后他将古典时期的青铜器进一步分 为 A(写实性饕餮纹)、B(“抽象”分解性饕餮纹)、C 三类,并且 A 类纹样从不和 B 类纹 样出现在同一种器物上,C 类纹样则是 A、B 类的创新结合的产物。因此高本汉认为这种情 况的出现是因为古代工匠具有“世袭制”的特点,在技术的传承中逐渐演变出这些变化,且 A 类要早于 B 类,他得出了纹饰的“写实性”要早于“抽象性”的结论。在高本汉对青铜器 的研究中,众多学者对他的研究方法褒贬不一。在清末民国时期,外国侵略者掠夺了大批中 国宝物,这些器物是高本汉在国外可以直接鉴赏的实物渠道。在 20 世纪上半叶,以高本汉 为代表的汉学家对中国青铜器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多个研究领域挖掘青铜器中刻有 的中国古代文化信息,填补了中国当时对青铜器研究的空白领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古代文 明与文化的繁荣。
四、结语
在《我的老师高本汉——一位学者的肖像》中, 我们看得到的不是一位严肃认真的学术 研究者形象,在马悦然的传记中,描写了他从幼时到求学经历、从成长经历再到学术成就的 诸多方面,将他在生活中有趣、在治学中严谨、在交友中随和、在亲人中友好的学者和儒者 形象刻画出来。这本书也同样补充了对高本汉汉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类例详细地介绍了他 的治学生涯和成长过程,塑造了一个成功的汉学家、语言学家形象,值得每一个热爱语言学 和文字学的有志者尊膜!
参考文献
[1]郑伟. 高本汉与杨树达的学术因缘[J].国际汉学,2022,(01). [2]林语堂,《八十自述》[M]北京:宝文堂书店,1990.
[3]罗常培,《韵镜源流考》,见于《罗常培文集》(第七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8. [4]郑伟. 高本汉与杨树达的学术因缘[J].国际汉学,2022,(01).
[5]马悦然,《我的老师高本汉——一位学者的肖像》,李之义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9.第 73 、203 页。
[6]赵成清. 20 世纪上半叶西方的中国青铜器收藏与研究初探 [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21,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