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服务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惩罚教育问题及优化对策

  • 论文价格:******
  • 用途: 本科论文
  • 作者:学术论文网
  • 点击次数:
  • 论文字数:4366
  • 论文编号:******
  • 日期:2022-07-08
  • 来源:学术论文网
【摘要】随着“以生为本”、“赏识教育”等理念的扩展和推行,教育者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人们认同鼓励、夸赞的教育方式,却片面否定了惩罚教育,在实践过程中,惩罚教育被日渐弱化,甚至淡忘。在小学阶段,一方面,教师“谈惩色变”,因受到社会、家长等多重压力,教师在面对学生错误行为时,害怕被推至“过度惩罚”的风口浪尖,往往直接放弃惩罚教育权;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将体罚、变相体罚误当合理的惩罚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本文基于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惩罚教育实施情况展开研究探讨,在进行问题分析前提下,提出优化对策,希望可在引起更多教育工作者重视惩罚教育的同时,能够擅用惩罚教育手段,对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但心智尚未得以成熟发展的小学生师采取合理的惩罚教育,以促进学生健康而全面发展。

【关键词】双减;小学生;惩罚教育

惩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在教育活动中一度被忽视。为此,在双减背景下,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实施科学的惩罚教育,不仅可及时有效地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还会对其起到警示与教育作用,从而使之心身健康成长,并有利于学生正视自身问题,然后加以有效改正。

1.小学教师实施惩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惩罚教育存在随意性

目前,小学惩罚教育的实施存在多方面问题,除了学校缺乏具体的惩罚实施细则,在具体的实践中,班规的制定没有固定的标准,使得教师实施惩罚有较大的随意性。大多数教师会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制定一个书面班规,一是学校没有制定具体的惩罚实施细则,教师班规的制定没有科学依据,二是教师的教学工作多,压力大,也没有时间精力去制定符合学生情况的班规,大多数教师是按照自己的经验惩罚学生,久而久之,学生也逐渐习以为常。目前,在教育实践中大多数教师会凭借自身多年管理经验实施惩罚教育,这使得学生在并不明确具体情况下就受到惩罚,当然也有部分班级制定了班规,但班规的内容大多是对学生的要求或命令,且条例众多,使得班规流于形式化、表面化,而且有些班规中并未制定可操作性惩罚细则,教师对学生所犯不同类型错误实施的惩罚方式比较单一,多以扣分草草了事,长此以往,并未能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与实际会效应。还有部分教师实施惩罚教育全凭个人喜好,或由环境、心情所决定,教师情绪不佳时,惩罚加重,不合理的惩罚会使师生矛盾加剧,由此也无法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2惩罚教育方式比较单一

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多数会采用言语责备这单一的惩罚教育方式,由于言语责备简单而直接,因此教师在责备前并没有与学生讨论惩罚对错,往往会出现惩罚不到位现象。许多教师并不会对学生的违纪行为与惩罚教育进行细致分类,也未依据学生犯错误的轻重程度进行分类,惩罚方式过于简单,不仅不利于惩罚效果的显现,甚至会放大学生犯错几率。由于学生已经知道在当代社会,无论自己犯多大的错误教师也不会进行体罚,顶多就批评几句,学生已经可以对自己错误行为的结果进行预测,因此,此种单一惩罚方式无法根治学生的问题行为,甚至有时会助长学生的嚣张气焰。此外,还有部分教师会将惩罚权移交给家长,虽然可以使家长更好的了解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但也会引起家长对此做法的不满,许多家长认为孩子送进学校就是为了让教师管理孩子的行为习惯,出了问题就找家长,会让家长认为学校对待孩子不负责任。因此,教师应当正视自己行使惩罚的权利。

1.3以惩代教导致惩罚目的不明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实施惩罚教育时并没有明确的惩罚教育目的,单纯的认为只要学生犯错误就要接受惩罚教育。这样的惩罚是盲目的,是片面地将惩罚教育理解成赏识教育的对立面,只是看到了惩罚教育的工具性,并没有真正理解惩罚教育的内涵所在。所谓的惩罚教育,“惩”是手段,“戒”是目的,然而从当前大部分教师实施惩罚教育的手段来看,主要是将“惩”作为目的,忽视了惩罚的育人功能,错误地将惩处当做惩罚,出现“以惩代教”现象。因此,失去了惩罚教育应有的育人价值及教育意义。

1.4缺少惩罚后疏导环节

许多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惩罚后,并没有进行相应的疏导,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当前小学教师的惩罚教育公平性缺失现象普遍存在。许多教师针对同一错误行为,在对待男女生的态度上往往表现出不一致,女生好面子就用一个眼神加以警示,而男生则会对其进行严厉管教。此外,对待优等生与后进生的惩罚教育也不尽相同,对待好学生就会关心备至,酌情减轻惩罚,而“差学生”就会严加批评,由此导致“好学生”变得骄傲自满,盛气凌人,产生一定的“优越感”,而“差学生”因对教师的偏爱及其敏感,在心灵受伤的同时会与教师的距离越来越远,不仅会使这部分学生在学习方面成绩下降,甚至会对学生造成精神打击,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日渐降低,从而使惩罚教育的效果也无法达到教育目的。尤其对于高学段学生来说,部分学生会对教师的惩罚教育产生抵触情绪,而在未能及时沟通与疏导的情况下,认为教师惩罚他们是在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2.双减背景下小学教师实施惩罚教育的改进策略

2.1树立正确的惩罚教育观

教师树立正确的惩罚观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需要教师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二则需要将惩罚教育与赏识教育相结合。首先,教师在系统学习关于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小学教育专业知识下,不仅会提升自身理论层面的知识水平,并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内化与实践运用,从而转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随着自身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还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总结与反思,通过对某一课堂行为进行审视与反思,从而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更好的提升自我。此外,还应经常与有经验的专家、学者、老教师等进行专业知识的交流,不仅可以积累经验,还能更好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其次,树立正确惩罚观要与赏识教育相结合,无论是赏识教育还是惩罚教育,其目的都是促进学生的发展,都具有教育性。因此,教育者应对惩罚教育有全面且正确的认识存,并在具体的实践中进行科学运用,惩罚教育也应在尊重小学生成长特点下,以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的奖惩结合方式合理实施。

2.2惩罚教育的艺术性运用

惩罚教育需要具有艺术性,如何在实施惩罚的过程中达到教育目的,让学生能够心服口服,自觉改正错误行为,这就需要教师富有创造性地加以灵活运用。尤其是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可在课后对让学生以以写犯错说明书的方式,让学生写出犯错误前、中、后的思想斗争过程,进行思想悔悟,既帮助其改正了错误,也锻炼其反省及写作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这种惩罚方法大多适用于中高年级,低年级学生可通过教师与其进行谈话的方式来使其思想顿悟。而在实施惩罚的过程中,可令其为班级做一件好事的方式,例如,拖地、擦玻璃等。这样的惩罚方式用时少,收效快,目标明确,使学生能及时纠正自身错误。另外,教师在实施惩罚教育时,还要把握及时性原则。惩罚不及时不仅会影响惩罚效果还会让学生产生侥幸心理,在学生已经清楚班级规章制度下,他们已经明知犯错时将会受到何种惩罚,但若教师没有及时实施,就会使学生时时刻刻处于一种即将面临教师惩罚的错觉,致使无心学习。不仅如此,惩罚教育拖延过久,还会使违规学生的惶恐心理消失,甚至怀揣侥幸心理,滋生其犯下更大的错误,从而无法达到教育目的。

2.3遵循惩罚教育性,倡育人

实施惩罚教育应该遵循教育性的原则,注重育人效果。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一切教育手段均应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惩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实施惩罚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教育,不能为了惩罚而惩罚,要让学生感受到惩罚的手段是寄寓着教师的善良、爱心与尊重。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惩罚教育既要求在惩罚实施的过程中能及时纠正学生的偏差行为,还需要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从而彰显惩罚的教育性。例如,当学生犯错时,教师并不是以批评、训斥的方式,而是通过让学生写心理病例、做好事、写说明书、选举等方式来进行间接惩罚,这种不刻意追求学生错误的惩罚方式,既有效避免惩罚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正面发展。在双减背景下,还可以弹性惩罚方式,让犯错学生自由选择可接受的惩罚方式,当然这些惩罚方式均由班级学生共同参与制定。这充分凸显了惩罚教育的民主性与科学性,更富于个性化及弹性化,是一种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师生共管制度。

2.4注重惩罚后沟通与帮扶,倡公平

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惩罚后,一定要进行及时沟通,对学生做好思想疏导与帮扶工作。教师可在实施惩罚前,先对学生的错误行为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学生的违规行为进行无尽之失与故意为之的分析判断,由此选择不同方式进行惩罚教育。同时,在惩罚学生之前,教师应告知学生其违规行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及应受何种惩罚,让学生明白其原因并有心理准备。但由于惩罚是对学生心理施加的一种不良刺激,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因此惩罚教育后的帮扶转化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结合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脾气秉性及成长环境等与之展开沟通交流,分析此次错误成因,并让他们知道在成长的道路上,就是一个不断犯错、试误的过程,但在发现错误时一定要正视自己的错误行为,并加以及时改正。尤其对于那些缺乏自信心或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来说,更要在此过程中给予其鼓励与肯定,使他们不会因此产生自卑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给予他们更多信任与耐心指导。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学生与教师展开充分的交流与沟通提供更多可能性,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制定一个小目标,例如一周目标,一个月目标,并在他们完成目标之后教师给予他们相应的赞美与奖励,逐步提升其自信心。当然,最令人头疼的是那些屡次犯错却不加以改正的学生,这类学生往往已经不在乎惩罚的多与少,对他们的帮扶应在教师与家长的双重配合下,建立良好沟通,既要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同时也要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同时也要多多创造机会,帮助他们融入集体,与其他同学多交朋友,避免被孤立,远离集体。无论对于优等生还是后进生,教师在惩罚教育与帮扶转化工作中都要做到客观公正,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

3.结语

惩罚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中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对于一线教育工作者来说又是教学实践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但由于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三观尚未完全形成,因而在走向自律之前他律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同时,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也决定了他们在小学时期必然会出现各式各样的违规行为,因此,若想体现教育价值,惩罚教育的存在是合理且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王见花.如何把握小学生教育过程中的惩罚教育[J].基础教育论坛,2020(13):73-74.
[2]顾红霞,倪卫国.奖励与惩罚教育的双翼——小学高段班级工作管理漫谈[J].儿童大世界(下半月),2018,(01):203.
[3]范沈艳.合理惩罚在小学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J].好家长,2019(30):124.
[4]陶佳宇.惩罚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一种必要方式[J].科教文汇,2020(24):27-28.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