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词汇、语法、语音、文字、语言演变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语音的这些特点反映一个民族或者地域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地域或者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具有十分深刻的文化意义。笔者以粤语方言做例子,探讨在语言中所承载的丰富的历史发展、文化内涵和民族性格。
粤语,即粤方言,也称之为“白话” 、“广东话” 、“广府话”,粤语是一种汉藏语系汉语族的声调语言,也是汉族广府民系的母语,在我国属于七大方言之一。粤语由于其流通地区较广,历史悠久,在发展过程中受文化、历史、人文、地理各方面影响,使得粤语产生了许多具有明显特色的方言词汇和语音现象。
首先,粤语具有历史久远的中原文化特征。粤语发源于北方的中原雅言,即汉族母语,是于秦汉时期传播至两广地区与当地古越语相融合产生的一种语言。从秦末,汉人大规模入粤最早的历史来考察,粤语形成于西江中部。此后的形成发展还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先秦的中原雅言传入融合,到是秦汉时期,中原语言和当地古越语本土语言形成粤语,接受更多中原汉语的影响,再到晋代士民向南迁徙,拉近了古粤语和中原汉语的距离,然后到唐代,粤语进一步受中原汉语影响,成为一种既能对应中古汉语发音但有独立词汇文法的语言。到了宋代,中原人逃至岭南,又缩小了两地语言的差距,当时所用的语音和词汇已经奠定了现代粤方言的基础。之后中原汉语逐渐受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而粤语基本不受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两者的差别开始慢慢增大。
虽然从语言的角度看,语言和中原汉语出现分化的现象,但是粤语研究传承者中原汉语的语言基因,同时粤语一直记载和传承中中原的文化、历史传统。比如扬雄《方言》作“南楚谓眄曰睇”,这个睇即是广州话表“看”的意思,今天粤语总也依旧在用,如“我黎睇睇”,意思是“我来看看”。粤语中鼻音声母带有同部位的塞音,就反映了魏晋时期中原汉语的语音特点。而现在的粤方言的语音系统, 与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中古音系有着极其严整的对应规律, 即今天粤方言的语音面貌表现出了与隋唐汉语共同语十分接近的现象。 同时,在广府运用粤语方言中存在着大量古代中原大量文化、历史的影响。广府人常说 “食在广州”,粤语方言中的“食”就是“吃”,这一意义是普通话已不用的古义。粤语中的俗语,“去二厘馆饮餐茶,茶银二厘(每角钱等于72厘)不多花。糕饼样样都抵食(便宜,值得吃),最能顶肚(吃得饱)不花假。”“二厘馆”一词便是指广州早期的茶楼,在明清时期,人们热衷于去茶楼饮茶,一直延续到现在,广府人还喜欢饮茶。从这一俗话中可以看出, 早期茶楼物美价廉的特点。最早的“二厘馆”卖的都是白粥、油条、糕点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楼的茶点花式创新,丰俭由人,但是“二厘馆”这个词汇人们依旧在用。广府地区每年春节之前都有迎春花市,人们将之称作“行花街”,又称“游花市”“行大运”。“行花街”是从古至今,广府人民相沿已久的民间习俗,其形成可追溯到明朝或之前。而之所以称之“行大运”,是由于传统习俗中,广府地区的人们大年初一早上就会到野外去郊游,俗称“行大运”,以祈求一年遇到了幸运的事情或运势顺丰顺水。从上述的语言现象,包括词汇、俗语和语音可以看出,粤语方言中留存着很多古中原语的现象,同时也保有很多传统文化的内容,表现出很强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其次,粤语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汇。
广府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对外开放口岸,又毗邻港澳地区,现代粤方言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巨大的外来文化冲击,大量的词汇都吸收糅杂了外来词。由于岭南较远离京城且邻海, 这样的地理位置致使在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下,广州成为当时唯一一个可以对外贸易的通商口岸。此时的粤语开始接触到完全与本土语言不同的外语,多为英语。到近代,又由于香港和澳门的割地,使英语开始融入到粤语中。今天我们使用的粤语中依然还存在着许多由英文衍生出来的词。粤语中对外来词汇翻译分为两类;一种是前半部分采用音译,后半部分采用意译,如呼啦團(hula-hoop)、唐宁街(Downing street)、霹雳舞(break dance)、吧女(bargirl);另一种是前半部分采用意译,后半部分采用音译,如水上芭蕾 (water ballet)、奶昔(milk shake)等。除此之外,音译词在粤语中占了多数,许多在普通话中已经有的词语,或在普通话中以意译形式出现的外来词,在粤语中都以音译词的形式出现。这些音译词有的在意义上与外语原词完全吻合,但不完全相同的占大多数;读音上有的与原词基本上一样,但总的来说都是经过改造而适应了粤语的音韵系统的。比如广州人把商店说成“士多”(store),完全按照英语
发音,但发音的时候又不像英国人那样卷着舌头,而是顽固地把声音发得很扁平。还有“T恤”(T-shirt),“巴士”(bus), “贴士”(tips)等都属于这一类。
一个地域或者民族吸收的外来语词汇中,也可以折射出该地域或民族所受的外来文化的渗透与影响,从粤语中数量众多的英源外来词中可以看出,粤语对外来词有极强的承受能力。也能看出,广府文化是开放的文化,广府人有强烈的同其他国家、地域交往的需求。如前所述,粤语中的英源外来词多数为音译词。在将英语外来词汇引人事语方言时,有一个将外来词汇本土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音译外来词被吸收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出广府地区的语言禁忌和灵物崇拜等传统和文化心理,因此需要符合受众心理,并能规避语言禁忌的词汇才能作为英语外来词引人粤语方言中,如“万宝路”香烟 (Marlboro的音译)、“万事得”汽车(Mazda的音译、普通话里译“马自达”)、“维他命”(vitamine的音译),“百事可乐”(PepsiCola的音译)等。这些音译词从另一个角度也诠释了广府文化传统与文化 心理,带有十分明显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记。
外来词作为文化交流的产物一旦被当地语言所吸纳,就意味着该词所代表的文化现象也同时接受。外来词从音泽到半音译半意译,反映了西方文化对粤语广府文化地区影响的变化。大量的音译词体现了广府人求新求简的心理,在广府文化从古代走向近代和现代的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进程中,每一次广东社会、经济、文化的重大发展与进步,都是伴随着对原有劣势的淘汰和新优势的创立这个变化而来的,广府人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养成了一种勇于面对新潮流追求新事物的思想品格,广府人与西方文化接触预繁,久而久之养成了一种敏于和敢于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开放心理。
第三、粤语的发展还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相关。
从广府地区的地理位置与气候分析广府地区属亚热带。 广府文化中多“水分”,加之其气候热且潮湿,于是与地理位置与环境气候相关的特色词汇也随之衍生。比如广府人生活的环境比较常出现潮湿天气,潮湿的天气让人容易生病,于是在日常生活表达中出对这种气候的不喜欢。人们如果说一个人很卑劣,人品不好,就会用“阴湿”这个词; 如果事情不好办、不顺利就会说“湿滞”。可以说,地理位置和气候因素与人们的生活碰撞综合在一起造就了独具特色的粤语词汇。
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不止于语言形式,而且也通过语言来研究一个民族文化的过去和将来。语言之中蕴含着文化,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也得益于语言。 正如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所主张的:“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粤语方言的形成和广府民系的形成是相应的逐渐变化的过程,有着复杂的历史因素、人文融合因素和地理环境因素。粤语的语言现象也因为这一过程而呈现出多层、 阶段性的特点,并且折射出广府文化深沉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