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服务

外国新闻奖项背后的社会变革——以普利策奖为例

  • 论文价格:******
  • 用途: 本科论文
  • 作者:学术论文网
  • 点击次数:38
  • 论文字数:6314
  • 论文编号:******
  • 日期:2022-07-07
  • 来源:学术论文网
摘要:普利策是19世纪90年代美国“新式新闻事业”的领军人物。在纽约上演了“黄色新闻”大战,在其后的进步主义时期又都以“人民的斗士”形象示人。浪子回头金不换,后来的新闻史家却一致对普利策呵护有加,记述描写中充满溢美之词,构建并传播普利策报人领袖形象。每年普利策奖的获奖作品,都是前一年整个美国新闻界出品的新闻报道里的佼佼者,它们轻则改变了一两个或者一群普通人的生存境遇和命运,重则可能改变一个国家的轨迹。

关键词:外国新闻史;社会变革;普利策奖
 


1、关注时代,针砭时弊

纵观普利策的发展历程,获奖作品体现出的最大的写作特点是: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与国家政事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针砭时弊,激浊扬清。

普利策在自己的遗嘱中强调:“我的一生完全投入到新闻事业中,因此对这一行业的进步与提高极其关注。我将新闻视为一个高尚的职业,其无可比拟的重要性在于它对民众思想与道德的巨大影响。我希望能够将正直有为的青年吸引到这个领域,并帮助那些已经身在其中的人们获得最好的品德教育与智能教育。”

和中国新闻奖的共同之处:近年来都注重媒体融合,多种报道手法的综合应用。近年来,为更好地适应新闻生产方式变革,普利策新闻奖不断修订评审标准,使越来越多的新媒体网络原创新闻作品,获得普利策奖的肯定。

借助社交平台扩大报道影响力,及时了解读者反馈,无处不在的大数据成为报道的秘密武器,交互式图表、超链接等手段成为网络原创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新闻形态不仅没有削减"新闻价值"和"报道技巧",反而提供了更多的有效增强的手段。

操作"融合新闻"的记者,也成为新闻编辑部中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些变化,毫无疑问是为了顺应网络新闻发展的大趋势,同时也将更多的网络原创新闻,纳入到了普利策新闻奖的评选范围中来。但是必须要求获奖网络原创新闻机构以政治性新闻和调查性报道为主,而且一般是舆论监督报道,而不是正面宣传报道。

都追求精细和准确。现在,中国新闻奖的评选对于参评作品的要求更为严格,存在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多字、落字等情况的作品,不得获一等奖;以上错误出现两次以上(含两次)的,不得获奖。

这与普利策新闻奖对参评作品的要求不谋而合,普利策新闻奖也不允许参评作品有任何错误单词、标点出现。

因为其所遵从的真实性、客观性等新闻职业理念,决定了它评选作品的严苛性与高质量,而且这种严格要求会鼓励新闻从业者,以更负责更认真的态度来对待新闻职业。

例如《纽约客》(The New Yorker)的一系列封面及插图,《纽约客》(The New Yorker)撰稿人贝瑞·布里特(Barry Blitt),该系列作品以极具迷惑性的甜美水彩风格和看似温和的人物漫画讽刺了特朗普政府的不同人物和各种各样的政策。

2、崇尚调查报道,崇尚舆论监督

调查性报道的目的在于——揭露被隐藏起来的情况!强调舆论监督、独立调查、客观调查、深入调查、追求真相!

直面社会问题,深入全面进行新闻调查,客观公正探究事实真相。

一个媒体才能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在新闻大家族中,调查类报道最有影响力,也最有难度。

负面报道是指新闻媒体发布的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冲突、与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发展潮流相悖、损害人类利益的事实的新闻。

正面报道是指赞美和讴歌符合主流意识形态、道德和社会价值的新近发生事实。

中性报道是指站在客观的立场陈述、解释事实的报道。

普利策奖的宗旨是崇尚调查报道,调查记者最容易得奖,表达社会现实意义的作品容易得奖,宗旨是提出解决现实问题、改变现状!

要做到报道权威,调查记者要提高综合分析能力,能对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的新闻现象去粗取精、抽丝剥茧、去伪存真!

要提高法律判断能力,及时通过法律界人士提供法律意见!

要提高政策把握能力,特别是关于中心工作的调查,能通过有关专家准确提供政策分析。

2021年普利策新闻奖,聚焦新冠疫情和弗洛伊德案,本届普利策,疫情与种族冲突是焦点。但是,在国内公布的获奖名单中,却少了国际报道奖。该奖的获奖媒体为:BuzzFeed新闻网,议题非常敏感。

这届普利策主要聚焦疫情和美国的种族主义,控诉社会的不平等,和疫情之下,美国官方公权力的愚弄大众和公共卫生阙失,弊端。

美国普利策奖负面主题报道占了全部,几乎没有正面或中性的报道。关注的问题从「基层黑暗」、「资本操纵」到「种族问题」、「国家政权」等都有所涉及。

保持舆论监督,秉承正义和跳动的公心,而不是维护美国体制,提出尖锐的批判,不丧失追求真相的勇气,此次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核心议题为「新冠肺炎」、「弗洛伊德案」以及「监狱警务」等。

普利策的追求是——真相,才是最好的新闻内核。

过去的两个世纪,美国的新闻业经历了政党党报宣传报道、客观性新闻报道、解释性新闻报道、调查性新闻报道和精确新闻报道的发展过程。

例如《分析错误与监管失效:波音公司和联邦航空局如何为不可靠的737 MAX颁发合格证书》等系列报道,《西雅图时报》(The Seattle Times)多米尼克·盖茨(Dominic Gates)、史蒂文·米莱蒂奇(Steve Miletich)、迈克尔·贝克(Mike Baker )和路易斯·凯姆(Lewis Kamb)。报道突破性地揭示了导致波音737 MAX发生两场致命空难的设计缺陷,以及其中政府监管的失职,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3、捍卫公众利益,关注人民生活

坚持独立的价值取向,坚定统一的公共立场,不为强权所制约。

19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雅士取代浪子加入记者行列”。这里的雅士指拥有大学文凭的人。直到那时新闻行业才成为一种职业,但是新闻人的职业理想却是事实和娱乐并重,新闻要写事实,但又必须生动,还要把记者的道德寓义无意识地呈现出来。

普利策新闻奖有“新闻界奥斯卡”之称,旨在奖励新闻界的卓越人士,奖励卓尔不凡的新闻佳作。

高举新闻专业主义大旗,强调真实客观,不偏激不造假!

普利策秉承新闻专业主义,强调真实客观,不偏激不造假,对于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借助自媒体自由发言的时代,更具有启示意义。只有专业的新闻工作者,才能敏锐地观察到“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才能完成新闻的使命,很多自媒体人的煽情带节奏,胡编乱造和造谣惑众,是新闻专业主义所不容的。

普利策主张:揭露社会弊病、黑幕和不公,新闻媒体必须是一个尖锐的揭露批判者。

他坚持认为报纸的生命就在于暴露,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报刊,应当代表平民试图使“政府官员、公务员、社会各机关和司法系统尽心尽职,履行责任”。

普利策也是全世界新闻职业化和专业化的首倡者。

普利策奖要求新闻媒体必须讲真话。

新闻媒体要讲一些勇敢和真实的话,摒弃平庸与陈腐,讲一些令社会上有知识、有教养、有独立见解的人们敬重的话。

例如美联社,钱尼·阿南德(Channi Anand)、那图塔·汗(Nukhtar Khan)和达尔·雅辛(Dar Yasin)。这三位摄影师都出生在当地,并且在通讯管制的情况下完成该组作品。他们以令人震惊的照片揭示了克什米尔争议领土上被印度重新剥夺自由的民众生活。作者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不是我拍摄的别人的故事,只是我的故事”。

4、发扬新闻的人文关怀

对政府隐瞒真相、掩饰公民知情权的舆论进行了实地调查采访,在掌握了大量的事实后,对真正引发矛盾冲突的问题,仗义执言!

新闻旨在负面报道——扒粪揭丑、驱邪锄奸、监测环境、协调社会。

写作方法:客观叙述,感性描述!

普利策认为报业应该是社会改革倡导者、公共领域的重要力量和政府的纠错者。

他将强烈的社会意识引入报纸的任务,主张建立站在人民一边的、反对公共弊端的超越党派的报业。

很多作品富有人情味, “关注弱小”,报道叙事纯熟,堪称业界学界学习和研究范本。

英语里常常把新闻报道称为“story”,和“故事”是同一个词。唯一不同的是,新闻报道是非虚构的故事,是实实在在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的,是记者通过艰苦卓绝的深入调查后了解到的真实故事。

用故事说话,把故事讲活。无论是人际传播,还是大众传播,故事都是最有效的传播形式。人生是由一个个故事组成,喜欢听故事是人的本性,是人类了解知识的基本方式。在故事与道理之间,故事永远比道理容易传播。

通过社会黑暗面的揭露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并通过舆论倒逼相关利益主体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

报道是面向公众的一种新闻服务,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色彩。

例如本杰明·莫斯(Benjamin Moser)的《桑塔格:她的生活和工作》(Sontag: Her Life and Work)。这是一部悲情而优雅的作品,它捕捉到了作家桑塔格的天赋和人性,同时也捕捉到了她的嗜好、暧昧的性取向与易变的热情。

5、坚持新闻的守望角色

普利策对新闻业作出了深思熟虑且形象化的定义:“倘若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1)揭露社会丑恶、坚守媒体的社会责任。高扬舆论监督,新闻专业主义报道大旗!

2)监督公权力的不作为,胡作为,用新闻推进社会的变革。作品在冷静之余不失人文关怀,在本着为弱势群体提供公共化服务的宗旨下,形成了对政府和相关行为主体的有效“倒逼”。

3)普利策奖强调媒体应充分发挥“社会公器”的作用,新闻作品应将公众利益放在首位,力促政府及公共服务机构在以服务公众为本的轨道上顺利运行。
普利策新闻奖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一直将维护公众利益放在首位。普利策奖强调“瞭望”和“预警”功能,秉承重视“揭丑”的传统。普利策新闻奖一直对负面新闻报道特别看重,也彰显了普利策新闻奖委员会的新闻理念和价值取向。

4)聚焦公众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揭露人所未知的内幕,从而促进问题的解决。

5)表达上崇尚“有血有肉”的焦点故事叙事。

6)体现新闻媒体的“环境预警功能”“社会守望角色”“揭露腐败渎职”作用,最终是为了达到推动公共服务、引导公众舆论、缓解热点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

例如《无法无天:阿拉斯加三分之一的村庄没有警察保护》系列报道,(Lawless: One in three Alaska villages have no local police),《安克雷奇日报》和ProPublica。该系列报道揭示了阿拉斯加三分之一的村庄没有警察保护的问题,报道认为当局应承担这几十年的失职责任,报道后,资金开始流入当地,立法也发生了变革。

6、强化新闻的教育意义

1)煽情新闻和黄色新闻是新闻界所不耻的。

2)中国媒体人要做到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的统一,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是统一的,舆论监督也是正面报道!

3)首先要明确,新闻调查不能为揭露而揭露,为批评而批评,仅仅是把伤疤撕开给人看,把丑恶的东西暴露给人看,只点火不灭火,只挑事不办事。

4) 新闻调查最终必须达到激浊扬清、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的正面效果。对公权力的舆论监督要有建设性,要用建设性的主张求得社会共识,推动社会良性发展。

5) 对社会丑恶新闻的调查要把惩恶与扬善相结合。惩恶不是目的,它是维护公平正义、通向美好世界的必要手段,最终要传递向上向善的力量;对社会上传播的谣言要还原事实,以正视听。

例如新闻奖特写摄影奖作品:《一位母亲的旅程》。蕾妮用了近一年的时间,记录下单身母亲辛迪(Cyndie)是如何用自己的爱和耐心引导着儿子面对死亡。故事中的母亲辛迪,曾经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作为一名单身母亲,辛迪在生活中表现出了常人所没有的坚强,她靠自己的双手养活了包括德雷克(Derek)在内的五个孩子辛迪的小儿子德雷克被查出患有成神经细胞瘤这种罕见的癌症。为了给儿子治疗,辛迪放弃了原本发廊和灯具店的生意,全心全意陪伴在儿子身边,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7、对中国新闻奖的启示

普利策和中国新闻奖的不同:

中国新闻奖是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年度最高奖,由中央宣传部批准设立,每年一度,摄影在各奖次中占一定比率。

普利策奖是美国重要的新闻、文化奖项,由约瑟夫·普利策设立,1917年以来每年颁发一次,摄影方面专设突发事件摄影奖和特写摄影奖。

两者作为所在国的最高新闻奖,部分代表了国家主流价值观。

西方媒体的重要立场是作为所谓的第四力量,用舆论监督政府。我们媒体的主要立场是做党和人民的耳目和喉舌。

对于中国媒体来说,新闻报道的首要原则是循党性,需要以正面报道稳定社会、引导舆论,使言论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媒体所受制约和媒体功能。

西方媒体调查的目的在于揭露,效果主要是破坏性的。我们的调查报道则是为了通过揭示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办法,促进问题解决,最终要达到建设性的效果。

我们须客观看待差异,了解背后的原因,并做到批判地学习借鉴。

新闻调查应该以事实为依据,以还原真相为目标。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要通过调查呈现事实真相。尤其是批评性报道,更要做到事实准确,分析客观,这样的调查报道才能有社会公信力。

做到这一点,要坚持独立调查,不能过度依赖提供线索的线人,不能道听途说,要紧紧围绕当事人、目击者或直接相关人实地展开直接调查;要坚持客观调查,避免极端,控制激情,不能先入为主,主观臆断;要坚持公正调查,全面平衡反映当事各方意见,避免陈述一家之言,偏听偏信;要坚持深入调查。

普利策的宗旨为对公共或私人机构滥用权力、腐败和玩忽职守的行径进行披露,从而使得这些机构将诚信、正义、责任感以及公共利益放在第一位。明确声明不进行任何宣传工作。

与普利策新闻奖相比,中国新闻奖的奖项设置更为多元化,也更为复杂化。比如,中国新闻奖下设文字类作品、广播电视作品、网络作品和综合项目共29个评选项目,比普利策新闻奖多15项。其中,文字类和广播电视类都设有消息、评论类奖项,虽然二者属于不同媒介,但电视类消息、评论很多情况下是将文字类消息、评论转化为声画一体的形式,内容并未改变,因此,这两个奖项或许可以合并为一种。

当下中国的社会转型、新闻业市场化运营以及新媒体的挑战,都与普利策所在的当年美国多有相似之处,因此普利策关于新闻的理想,以及探索与努力,对当下中国的新闻业界和学界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普利策新闻奖有“新闻界奥斯卡”之称,旨在奖励新闻界的卓越人士,奖励卓尔不凡的新闻佳作。
 


参考文献

[1]雒有谋,梁成.普利策新闻奖的内卷化倾向研究:建设性新闻的视角[J].新闻知识,2021(07):14-19.
[2]辜晓进.国外媒体深度报道发展趋势:鼓励挖掘解释  着重系列报道——以2020年度普利策新闻奖为例[J].中国记者,2020(07):123-125.
[3]王珊珊.中美新闻漫画选题方法的比较——以中国新闻奖和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获奖漫画为例[J].青年记者,2020(11):35-36.DOI:10.15997/j.cnki.qnjz.2020.11.018.
[4]任阳.2019年普利策解释性新闻奖获奖作品的叙事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05):92-93.
[5]苏蕾.普利策突发新闻奖的框架基模——以克莱蒙斯枪杀四名警察案报道为例[J].青年记者,2019(29):34-35.DOI:10.15997/j.cnki.qnjz.2019.29.019.
[6]雷跃捷,何晓菡,古丽尼歌尔·伊力哈木.“融合报道”的概念、内涵、特征及发展趋势——基于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融合报道”作品的比较分析[J].新闻战线,2019(13):40-47.
[7]汪汇源.普利策新闻奖与中国新闻奖的中美文化差异——基于霍夫斯泰德的五种文化维度[J].今传媒,2019,27(07):69-72.
[8]张唯毅.融合新闻报道的叙事学分析——以2016-2018年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J].今传媒,2019,27(02):72-76.
[9]莫文,崔文斐,穆冠成,李秀芹.2018年普利策新闻奖与美国新闻报道风向标[J].青年记者,2019(02):95-96.DOI:10.15997/j.cnki.qnjz.2019.02.058.
[10]苏蕾.普利策突发新闻奖作品的消息来源选择和设置——以“克莱蒙斯”案为例[J].新闻知识,2018(10):29-32.
[11]李莎莎,郎劲松.全景呈现: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路径与策略——以2018年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J].传媒,2018(19):55-57.
[12]吕静璇.从普利策新闻奖看突发事件报道趋势[J].青年记者,2018(26):21-22.DOI:10.15997/j.cnki.qnjz.2018.26.013.
[13]陈丹丹.普利策奖新闻奖战地作品中的儿童形象分析[J].传播力研究,2018,2(23):173-174+177.
[14]谢圆.新时代中西方新闻传媒的价值取向比较——以第27届中国新闻奖和2017年普利策新闻奖为例[J].科技传播,2018,10(14):164-165.DOI:10.16607/j.cnki.1674-6708.2018.14.083.
[15]2018第102届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J].新闻论坛,2018(03):117-120.
[16]申琦,赵鹿鸣.管窥百年普利策:基于普利策新闻奖嘉奖辞的词频分析(1917-2016)[J].国际新闻界,2017,39(12):88-105.DOI:10.13495/j.cnki.cjjc.2017.12.006.
[17]郭光华,夏偲婉.融合新闻文本构成分析——以2012—2016年普利策新闻奖作品为例[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30(06):27-31+123.
[18]袁德玉.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的特色分析[J].传媒,2017(22):48-50.
[19]高杉.普利策新闻奖在国际传播中的传统坚守[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3):66+235.
[20]董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的文学价值解析[J].新闻爱好者,2017(05):66-68.DOI:10.16017/j.cnki.xwahz.2017.05.018.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