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伴随着我国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对高技能型人才需求日益旺盛。从总量来看,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上半年,我国技能型人才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已经突破5000万人。但是,高技能人才占中国总人口的26%,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素质来看,高技能型人才职业道德素质和实操能力与企业实际需求差距较大。因此,国家陆续出台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取得一定效果。
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在向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的进程中,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高技能型人才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缺少一流的技工就缺少一流的产品。培养具有精湛手艺、自主创新能力,能够继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高技能型人才是促进北京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近年来,北京通过完善政策、创新机制、改善环境、做好保障等措施,有效提高了技能型人才培养效率,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建成国家级高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15个、实施深化建设项目18个,技能型人才培养载体功能进一步强化。截至2020年,北京职业技能型人才总量为363.88万人,其中高级工及以上高技能型人才112.27万人。
随着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提高,高技能型人才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从总体上看,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基础有待加强,培养体系还不够完善;用人单位对高技能型人才“重使用、轻培养、少晋升”的现象依然存在;高技能型人才没有得到社会充分尊重,社会地位较低;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社会力量没有充分参与到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中……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会制约北京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为产业发展的阻碍。
本论文通过设置X轴、Y轴以构建二维分析框架,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北京与浙江、广东、湖北三省近几年来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归类和比较分析,归纳北京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总结浙江、广东、湖北三省值得借鉴的经验做法。并为首都经济建设飞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高技能型人才支撑提出建议,一是加强荣誉奖励的导向性作用;二是加强公共服务的基础性作用;三是明确细化培养目标;四是调整社会地位有关条款;五是加强政府对高技能型人才的应用;六是加强职业技术院校和企业的合作。
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对北京市高技能人才培养政策进行探讨和研究。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研究背景、目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等。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和理论。第三部分是北京与浙江、广东与湖北三省高技能人才培养政策内容的比较分析。第四部分是北京市高技能人才培养政策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北京市高技能人才培养政策进行了全面分析、辩证研究和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 政策内容 比较研究
Abstract
Talent is the primary resource and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national innovation drive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With China's accelerated construction of a manufacturing power, continuous adjustment of economic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the need for high skilled talents is increasing. In terms of the total amount, according to the data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security, as of the first half of 2021, China has more than 200 million skilled talents, of which the number of highly skilled talents has exceeded 50 million. However, skilled workers account for only 26% of the total employed population in China. In terms of the requireme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number of highly skilled talents in China is still insuffici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uality, there is a large gap between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quality and practical ability of high skilled talents and the actual needs of enterprises. Therefore, the state has successively issued polici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highly skilled talents, which has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However, the unscientific and unreasonable problems in the formulation of policy content, the application of policy tool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force on the implementation object are worthy of our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As China's political center, economic center and cultural center, Beij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moving towards a modern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and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Without first-class technicians, there will be no first-class products. Cultivating highly skilled talents with exquisite craftsmanship,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 ability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craftsman spirit"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Beijing's economy and society. In recent years, Beijing has effectively improved the training efficiency of skilled talents and made some achievements by improving policies, innovating mechanisms, 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 and doing a good job in security. 15 national high skilled talent training bases have been built, 18 deepening construction projects have been implemented, and the carrier function of skilled talent training has been further strengthened. By 2020, the total number of vocational skilled talents in Beijing is 3.6388 million, including 1.1227 million senior workers and above.
In the wake of the development of Beijing's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demand for high-skilled talents are further improved, which poses new challenges to the work of high-skilled talents. On the whole, a variety of obstacles drag dow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high-skilled talents, including the unsteady foundation of the training of high-skilled talents and the imperfect training system, an existing phenomenon that employers “value the use of high-skilled talents, but do little to train and promote them”, high-skilled talents are not fully respected by the society and are in a low social status, lack of innovation in the training mode of high-skilled talents, and social forces fail to fully participate in the training of high-skilled talents. If not effectively resolved, such problems will restrict the high-qualit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Beijing and turn into obstacles to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a two-dimensional analysis framework is constructed by setting the X-axis and Y-axis, and the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 are utilized to encode, classify and compare the texts of Beijing, Zhejiang and Guangdong provinces’ high-skilled talents training policies in recent years, so as to conclude th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of Beijing's high-skilled talent training policies, and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and practices worth learning from Zhejiang and Guangdong provinces. Furthermore, the following six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high-skilled talents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Beijing’s economic construction: First, the guiding role of honor and reward should be strengthened; Second, the fundamental role of public servic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ird,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should be clear and detailed; Fourth,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n social status should be adjusted; Fifth, Strengthen the government's application of highly skilled talents; Sixth,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should be consolidated.
In this paper, in-depth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are carried out from five major chapters on the policy of high-skilled talent training in Beijing. In Chapter I, the introduction covers the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literature reviews both home and broad, etc. In Chapter II, the concepts related to high-skilled talents as well as high-skilled talent training policy are elaborated. Chapter III is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content of high-skilled talent training policies between Beijing and Zhejiang and Guangdong provinces. Chapter IV compar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olicies of high-skilled talent training in Beijing. In Chapter V, overall analysis and dialectical research are carried out on the policy of high-skilled talent training in Beijing and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High skilled personnel training policy Policy content comparative study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党中央和国家高度重视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要造就一支坚持理想、信念坚定,钻研技术、敢于创新,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
劳动者的素质和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在当今世界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国民素质尤其是广大劳动者素质决定了一个国家发展能否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其中,作为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基石的技能型人才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需要培养更多的劳动者成为技能型人才乃至高技能型人才。
无论在任何发展时期,实体经济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直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但实体经济面临高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也日益突出。我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无论是钢铁、汽车等传统制造业,还是人工智能、5G等科技新兴产业,甚至是快递、物流等看似简单劳动的新兴行业,都需要大量的高技能型人才来促进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立足首都高质量发展实际,北京坚持需求、结果导向,大力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按照培训信息公开、培训项目编目、即时培训评估、培训资源整合、资金有效使用的思路,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北京力争到2021年底,技术工人占总就业人数的30%。其中,高技能型人才占技术工人的33%。2021年8月18日,北京正式公布《北京“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在这个规划中,北京正式提出“北京智造”的口号,表明北京已经决定全面回归“制造业中心城市”地位,把“中高端制造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这意味着北京社会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高技能型人才, 以满足北京重回“制造业中心城市”,打造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人才需求。
但随着十四五社会发展规划的实际落实,具备真才实学,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越来越凸显。高技能型人才的缺乏势必会严重制约北京的社会经济发展。对此北京在国家出台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指导下,制定了多项强有力政策措施,为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及时提供了政策支持。北京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得到了一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培养政策内容制定、政策作用力分布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试图从这些方面探讨北京如何从调整培养政策内容角度加快首都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步伐,为北京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议。
1.1.2 研究目的
近年来,为鼓励更多的高技能型人才出现,北京出台了多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努力建设高水平、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对接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更多优秀复合型人才;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培养急需紧缺高技能型人才;畅通技能型人才成长发展通道,健全技能型人才评价体系,着力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但伴随着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北京高技能型人才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截至2020年底,北京现有高级工及以上高技能型人才112.27万人,仅占技能型人才总量的三成,技师、高级技师仅有25.07万人。由于北京处于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中心地位,这些高技能型人才还远远不能满足北京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才的严重缺乏已经成了制约北京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北京大力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工作迫在眉睫。
基于此,本文探讨在新时代新形势下,通过设置X轴、Y轴以构建二维分析框架,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北京与浙江、广东、湖北三省近五年来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文本进行比较分析,结合北京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找到一条具有首都特色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之路提出一些见解和建议。
1.1.3 研究意义
本文研究北京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文本意义在于两个方面:
理论意义:1.本文通过对北京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的研究,努力寻求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新路径和新方法,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材料。2.通过与浙江、广东、湖北三省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对比分析,对高技能型人才概念的认识和高技能型人才培养重要 性进一步加深。3.针对北京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方面有待提升完善的地方,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实践意义:通过对北京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文本量化分析,对比浙江、广东、湖北三省培养政策优劣,发现北京在政策内容制定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以期对北京实体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作出贡献。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十分重视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其中,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技能型人才概念、培养模式等方面,对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方面研究较为缺乏,对政策内容比较研究则更少。国外关于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方面研究较多,但对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方面研究较少。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关于政策颁布背景、作用及内容的研究
其他国家的高技能型人才政策的推出与相应的国内现实需求紧密相连。就人才供给和社会需求而言,加拿大科技人才和创新发展的政策颁布主要受移民政策、全球趋势和新技术投资的影响(PaurDurour,2010)。在科技创新挑战下科技人才政策的演变与发展中,俄罗斯根据1920年以来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将科技人才政策的演变归纳为五个阶段:1920年至1930年的追赶阶段、1940年至1960年的思考阶段、1970年至1980年的停滞阶段、1990年至2000年的市场经济阶段和2000年以后的创新和机会阶段(Gokhberg,2017)。
DavidM(2014)从美国总统办公厅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在出台科技人才政策中扮演的角色,要改变市场资源配置不合理的不平衡状况,增强应对危机的信心,开展多部门协同发展的科技活动等。开展科技人才政策相关方面的制定工作。
另外,Stephan,Manning,Silvia(2008)指出,随着人才流动导致国家间创新体系更加紧密,欧美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建立了伙伴关系,各种交流项目和科技人才也聚集在一起。与单纯依赖国内政策体系的国家相比,积极构建人才网络的国家在国际人才竞争中更具竞争力。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与伊朗两国的科技、产业政策制定机制在历史上有一定近似之处。实现后发经济体的快速技术追赶,需要从国家层面引导和规范市场,帮助企业在顶层设计政策的基础上,积极进行科技创新,解决科技人才相关问题(Soofi,2017)。
William R.Kerr(2019)随着各国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技能移民流动相关人才政策将愈发受到关注。Acker(2015)高层次人才的流动是在世界市场寻求更好职业发展的理性决策。Akhilesh K.B(2014)引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科技人才可以满足当下以及未来的科学技术发展需求。
2.基于特定人才政策的研究
研究面向女性科技人才的政策,大多数国家都意识到深度挖掘女性智力资源的重要性并纷纷采取政策激励女性参加科研活动,并对女性科技人才提供必要的保障。“科学管道泄漏”理论将科学事业描述为由不同环节连接起来的管道。人在科学管道的每一个环节中流动,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渗出,但只有很少的人补充流入。流失的群体中大多数为女性科技人才(GerhardSonnert,2005)。工作氛围是女科技工作者离开科技工作或者不从事该工作的最重要因素。国际科学院委员会(IAC)2006年出台《女性从事科学》报告中强调,进行改革高校和科研机构,对女性从事科研工作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Catalyss,2006)。
总体上,国外学者对高技能人才政策的理论研究较少,多针对高技能人才群体的政策实践。1917年,美国出台的《史密斯—修斯法》,首次将职业教育扩展到中等教育层次,推动美国实行“一元制”培养模式。1919年,法国出台的《阿斯蒂埃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职业教育体系基本框架。1958年,日本颁布的《职业训练法》,建立产学结合的培养机制。1964年,英国出台的《产业训练法》,规定学校教育与产业教育结合,确立了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1969年,德国公布并生效的《联邦职业教育法》,首次将“双元制”职业培训以制度化形式确立下来。Nir Anna Volodina(2019)指出从西方主要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过程来看,大多比较重视职业教育与工业产业的融合发展。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并不是政府一家的事情,更需要企业、个人等主体的多方参与。Nir Cohen(2013)认为不同因素影响着不同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对个人来讲,基本心理需求、经济收入回报、职业满意度影响着他们是否愿意接受培训。Jesica Torres(2020)对企业的角度来讲,好的税收政策、较高的补贴额度是影响其参与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因素。
1.2.2 国内研究状况
全球经济的发展带来许多新的变化,一方面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更加依赖、渗透程度更高,另一方面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有了更加残酷、激烈的竞争。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无形生产要素,尤其是人才,重视人才带来的创造力、创新性和新做法。世界各国都在尽自己最大努力招揽各种类型的人才,包括科技人才、高技能型人才。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只有培养出与经济社会需求向适应的人才,才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力量。高技能型人才作为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本,如何进行培养培训,相关政策如何完善,也成为一些学者关注的问题。近几年的文献资料显示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1.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概念的相关研究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新业态的出现,更多学者从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地位和内涵、精神素养等角度,对高技能型人才的概念界定进行深入的探讨。李宗尧等(2001)认为,高技技能型人才是经过有针对性地培养、培训,掌握了当前比较高水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创新思维强,可以独立解决一些技术难题的高素质劳动者。陈宇(2004)认为,高技能人才介于决策管理层和运营执行层之间,包括技术技能、知识技能和复合技能。王玲(2013)认为,高技能型人才与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社会人才,高技能型人才属于技能型应用人才,包括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刘晓玲(2016)指出,高技能型人才首要具备的是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张弛、张磊(2019),指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高技能型人才应是具有技术知识、职业技能、创新能力和工匠精神思维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2.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研究
从目前研究成果来看,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职业技术院校培养模式。主要指职业技术院校作为培训培养组织者,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专业和培训大纲等文件规定,制定培训计划、安排培训课程、组织实施培训。宋丰景(2004)提出职业技术院校培养模式是一种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培养模式,这样的模式是由高技能型人才自身的特殊特点决定的,被评为技师或者高级技师的高技能型人才,既要是传统手工艺的操作能手,又要是具有创新思路的好手。这种模式虽然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高技能型人才,但也存在弊端。卢米志(2008)认为人才培养模式中还存在高技能型人才总量不足、培养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对此,应当赋予高职院校更多自主权、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是企业培训模式。企业以当前和未来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制定高技能型人才培训计划、安排培训内容、邀请专家、聘请专兼职教师授课的培养模式。
关于企业培训,兰艳阳(2013)指出,企业对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不应当只关注培训内容本身,还要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例如,在对建筑企业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现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企业要想使得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得好、留得住,第一,应转换观念,建立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第二,应制定制度,落实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责任;第三,应提高待遇,保住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成果。
李彬(2014)通过研究分析西方发达国家企业技能型人才模式等对我国企业培养模式提出建议。例如,介绍了日本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分别是在职培训、脱产培训、自我开发、函授课程、轮岗培训、GPC培训、工业学园七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企业应以日本企业培养模式为借鉴,以大企业为技能型人才培养主力军,设计一种使技能型人才内外双循环的轮岗制培养模式。另外,应鼓励大企业优秀的高技能型人才到中小企业进行帮扶,并建立定期交流培训制度。
聂曾民等(2019)以中石油一建公司为例,以培养职业技能高、职业道德感强、职业素养好的操作人员为目标,提出施工企业“作业任务+团队培育”“作业组织创新+技能骨干”“‘五小’发明+技能骨干”“岗位晋升+技师成才”“技能专家+优质工程”五种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成)机制,激发高技能型人才活力。
企业培养模式虽然聚焦于企业实际需求,更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但由于存在师资匮乏、学习时间不保证、课程不系统等问题,从而降低了培训效果。
三是校企合作模式。陈慧等(2019)认为校企合作是企业、职业技术院校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为着共同的发展目标、共同的利益诉求而进行的一种合作模式。该模式以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主要包括学历教育+学历制度、在职教育+先进工作者培训两种方式。
陈蓉(2004)提出从当前实践来看,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是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有其规律性和特殊性。加快这方面人才的培养,要调动职业技术院校、企业和高技能型人才三个相关主体的积极性,特别是自身培养条件不充分的中小企业,更需要联手职业技术院校这个“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采用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快速输出、人才多培养、人才高质量。
刘小芹(2004)则认为校企合作模式不是单纯的企业出人、职业技术院校安排教学培训,而是通过结合企业实际,运用创新思维,开发新的合作方式,达到“1+1>2”的效果。例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能够使得企业和职业技术院校达到双赢效果的一种新型培养模式。该模式简单来说,就是职业技术院校与定向培养单位合作,以后者的需求为基础,协商制定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就业订单,整合双方师资、技术、设备等资源,将学校、企业均作为教学点,学生毕业后直接聘用到企业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潘荣江(2014)提出在企业和职业技术院校合作基础上,以“基地+联盟”模式将政府纳入其中,即地方政府、行业龙头企业、学校三方共同合作、参与、协同,共同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3.高技能型人才政策相关研究
当今时代,高技能型人才是解决产业升级困境、提升区域和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城市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必须将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放在突出位置。因此,关于高技能型人才政策的研究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例如,米靖(2015)等对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进行了全面分析。李丽莉(2016)梳理了吉林省2001年至2016年高技能型人才政策现状和执行情况,提出要加强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方面的政策供给。敬永春等(2020)通过建立政策工具——人才供应链二维分析框架,运用政策内容分析法,对四川省高技能型人才政策进行了分析,发现现有政策存在供给面政策过溢、需求面政策不足等问题,提出要优化政策资源配置、保持供需平衡等建议。张逸陶,宋典(2021)站在政府竞争的角度,以政策工具理论为依据,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高技能型人才政策对城市的创新发展起到正向作用,同时提出要加大对高技能型人才政策的整体投入力度。
4.人才政策相关研究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就是科技进步和人才。萧鸣政和韩溪(2009)认为人才政策是为发挥人的才能和作用而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发挥人才的作用,是政府对人才培养的规定和措施。所以,人才政策是政府作用于人才的行为标准。曾艳(2016)指出国家或地区需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对人才进行培养、引进、使用、激励等,发挥人才的智慧与才能,以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李锡元和陈俊伟(2014)认为人才政策的价值在于使得政策制定者的目标得以实现。从内容上看,人才政策包括福利政策和发展政策;从结构上看,人才政策包括人才引进政策、人才评价政策、人才激励政策、人才服务政策和人才培训政策。从客体上看,人才政策包括专业技能型人才政策、企业管理型人才政策、科技创新型人才政策、留学型人才政策和其他人才政策。
综上所述,虽然学术界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方面有所建树,但多集中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概念、培养模式等领域,对于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本身的研究较少,即通过与其他地区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内容进行比较,分析某一地区高技能培养政策的政策优劣势,并针对结论提出优化建议的研究较少。根据现有研究不足引出本文的研究内容。

4.3.3 建议加强需求面政策的应用
为提高高技能型人才积极性,推动企业、职业技术院校、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教育机构积极参与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事业,制定政策时,建议加大对需求面类政策的运用力度。
1.加大政府对高技能型人才的应用
第一,可将高技能型人才纳入专家库,邀请高技能型人才参加项目评审、技能竞赛、招投标等活动。第二,可将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服务项目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第三,开展技术技能新标准研究,鼓励技术技能创新和成果转化,让更多高技能型人才参与其中,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2.加强校企合作
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校企合作。第一,可支持企业优秀高技能型人才参与职业技术院校教学、培训项目开发或教学授课。第二,可建立企业高技能型人才与职业技术院校教师定期业务交流机制,推动职业技术院校教师及时了解企业最新工艺和人才需求。第三,可区分不同行业、专业,推动职业技术院校与行业龙头企业组建高技能型人才教育培养联盟。
3.培养引进新型高技能人才
北京市“四个中心”建设和“两区”建设都需要大批新型的高技能人才。建议北京市尽快出台培养引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政策,使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掌握新技术新方法,了解新型材料的功能及使用,熟练使用新型设备的各类高技能人才在北京市的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4.提档升级,在高技能人才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北京市的高技能人才要面对需求定政策,直面首都发展需求,培养和使用思想政治素质高、业务技能水平强的高技能人才。建议北京市全面深入调研各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的实际需求,加大政策扶持和倾斜力度,充分满足北京市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要,让具备高水平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在首都各项事业中大显身手、各施其才。
1.加大政府对高技能型人才的应用
第一,可将高技能型人才纳入专家库,邀请高技能型人才参加项目评审、技能竞赛、招投标等活动。第二,可将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服务项目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第三,开展技术技能新标准研究,鼓励技术技能创新和成果转化,让更多高技能型人才参与其中,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2.加强校企合作
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校企合作。第一,可支持企业优秀高技能型人才参与职业技术院校教学、培训项目开发或教学授课。第二,可建立企业高技能型人才与职业技术院校教师定期业务交流机制,推动职业技术院校教师及时了解企业最新工艺和人才需求。第三,可区分不同行业、专业,推动职业技术院校与行业龙头企业组建高技能型人才教育培养联盟。
3.培养引进新型高技能人才
北京市“四个中心”建设和“两区”建设都需要大批新型的高技能人才。建议北京市尽快出台培养引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政策,使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掌握新技术新方法,了解新型材料的功能及使用,熟练使用新型设备的各类高技能人才在北京市的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4.提档升级,在高技能人才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北京市的高技能人才要面对需求定政策,直面首都发展需求,培养和使用思想政治素质高、业务技能水平强的高技能人才。建议北京市全面深入调研各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的实际需求,加大政策扶持和倾斜力度,充分满足北京市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要,让具备高水平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在首都各项事业中大显身手、各施其才。
第5章 结束语
在制造业占据经济主导地位的今天,高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高技能型人才能的获得和培养则更多地依赖于健全的政策制度的支撑保障。这就需要政策内容科学全面,能够有效调动政策相关方的积极性。本文在对以往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学术成果进行分析发现,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执行效果、政策发展脉络、政策制定影响因素等方面。建立二维分析框架,将几个地区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进行比较分析的研究寥寥无几。因此,本论文以2016年1月至2021年8月期间北京、浙江、广东、湖北出台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文本为分析对象,以供给面、环境面、需求面政策为X轴、以个人、企业、职业技术院校、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教育机构4个施策对象为Y轴建立二维分析框架,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北京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和改进建议。
根据分析发现,北京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虽已具有一定体系基础,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供给面政策对施策对象保障力度不够。职称评聘、荣誉激励等关键政策条款缺失,无法满足个人发展需求;政府关于落户政策仅服务于某领域的高技能型人才,忽视了其他领域高技能型人才的诉求。第二,环境面政策对施策对象支撑力度不够。培养目标不细不实,影响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进程;社会地位类政策层次低,无法满意高技能型人才的尊重需要。第三,需求面政策对施策对象的刺激性不强。供给面政策过多,而需求面政策较少,难以形成有效激励;政府购买服务力缺乏,不利于调动施策对象的积极性。第四,政策对施策对象的发力不均衡。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从优化供给面政策、弥补环境面政策不足、加强需求面政策应用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优化建议。
参考文献(略)